《劳动报》: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下午举行,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市委书记韩正强调,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转换。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要求,举全市之力、汇聚各方面智慧,加快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身先士卒,勇攀科技高峰,为推进本市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奉献新成果、做出新业绩。
国际前沿科学的中国领导者
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两位科学奖分别是,担任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金亚秋院士和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丁文江院士。
金亚秋院士在“极化散射与SAR遥感信息”研究方面,作为中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总结性专著被IEEEGRSNewsletters列举为极化测量信息理论与算法20年来新进展5部重要著作之一。他还从嫦娥一号微波辐射观测数据,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了全月球的月壤厚度和月球氮3估算,在“目标与环境电磁散射”研究方面,揭示出海杂波环境中目标监测的规律性认识,为工程技术应用提供了数值成果。
丁文江院士在阻燃镁合金研究方面,探明镁的氧化膜生长微观机制,使其燃点提高至935℃;在高强韧镁稀土合金研究方面,创制了延伸率可达35%的高强高延性镁合金,结合自主研制的轻合金,创新了多种高难度关键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工艺,为国防及高端民用高性能镁稀土合金的工程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技术发明奖首度评出特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牵头完成的“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关键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技术发明特等奖。自上世纪末起,华东理工大学密切跟踪国际最新一代粉煤气化技术,经过近二十年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出了气流床粉煤气化层次机理模型,通过两大核心关键装备———喷嘴和气化炉的重大技术突破,研发的技术和装备对煤种的适应性强,解决了高灰熔点、高灰分劣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难题,满足了劣质煤气化所必须的苛刻工艺条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实现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从跟踪到超越的华丽转身,为基于劣质煤的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核心装备保障,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缓解严重环境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另一个项目———王辅臣教授领衔的“大型气流床煤气化炉内湍流多相流动、传递与反应过程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也在本年度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很好地实现了低灰熔点、低灰分优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中青年科学家成主力军
在此次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有160人,占到了总数的52.5%;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人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9.7%。分别比2014年提升了5.7和3.0个百分点。获得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基于网宿全球混合云架构的CDN及P2P内容优化分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邹焕英,出生于1982年,“嫦娥三号机械臂”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杨新海,出生于1980年,他们是2015年度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年龄最小的两位。
全部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的比例为18.0%。上海以开放的科研环境带动区域科技发展,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
《劳动报》03版
原文来源: 《劳动报》 | 发表时间:2016-04-18 | 作者:王嘉露
原文链接: 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60419/n52890/n52893/u1ai27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