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之旅》《中华文化问答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近日,这套“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第一辑4本丛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同济智慧”,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我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以“汉传天下”寄语丛书,校长裴钢为丛书撰写总序。
“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同济大学建设具有同济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体系的阶段性成果。而这一成果,则是基于同济大学近年来国际化建设成果的积淀,以及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丛书主编、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孙宜学教授说。
立足第一、二课堂,培养“知华、友华”的中华文化传播的国际使者
“我喜欢课堂上自由、友好的讨论以及实地考察,这门课为我们外国学生全方位了解当今中国的城乡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有用的信息。”这是来自德国的同济大学留学生Stefanie在修读《中国城乡建设与发展》课程后写下的感言。
《中国城乡建设与发展》这门课,是重点面向同济大学来华留学生而开设的文化传播通识课——《当代中国》的子课程,《当代中国》包含《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社会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音乐与歌曲入门》等10多门系列课程,以英语和德语讲授。该系列课程获评“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当代中国》这门课紧扣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子课程系统性强,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了课程路径,在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南京大学许钧等著名语言学者作此点评。
在孙宜学看来,通过这些系列课程的课堂学习、讨论探究及学术考察,来华留学生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有全面了解和相对客观的认识,从而能成为“知华、友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的国际使者。
“学在课堂、乐在实践、用在生活。”学包汤圆、猜灯谜、包粽子……在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我校一批外国学子的身影活跃在四平社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校区所在四平社区共建“汉语国际社区”,外国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本土风俗文化。
(我院留学生进入四平路社区闹元宵)
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华西村、浙江滕头村、福建龙人古琴文化村、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如今都已成为同济大学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文化交流基地。同济外国学子在此实地踏访,零距离触摸、感受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图景、新农村建设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多民族语言与文化风情。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还创新性地首设“中外融合研究”项目,让同济留学生与中国学子携手一道做课题,让留学生融入中国同学朋友圈、生活圈……
承办4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学堂,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海外特色平台
《在希望的田野上》《小苹果》《最炫民族风》……一曲曲中国特色旋律在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唱响。令人惊叹的是,演唱者居然全都是热爱中文的日本青少年,其中还有不少汉语达人。迄今已举办七届的“全日本青少年汉语卡拉OK大赛”,已成为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的传统品牌文化活动。
我校一共在海外承办了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韩国庆熙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4所“孔子学院”,以及日本高岛孔子课堂、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课堂2个“孔子课堂”,这些学院、学堂问世后即在当地引发“中国热”。如今,它们已各具自身特色,成为外国人士学习体验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首选场所,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
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为学历教育、社会、企业、高中生量身定制汉语课程,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会、汉语广场、中日传统文化交流讲演会、中国文艺戏曲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已在日本青少年中有广泛影响力,还出版了由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编写、翻译的日文版“中国学丛书”,成为日本多所高校的中国文化教材;
(作为2012日本外交部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指定活动,由同济和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联合承办的“中日青年京剧鉴赏会”在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圆满举行)
汉诺威孔子学院发挥同济大学对德深厚传统,致力于面向德国大众的中国文化传播,中小学汉语体验、跨文化对话、中德青少年书画交流等活动有声有色,每年还有百余名德国师生来华参加夏令营;
庆熙大学孔子学院开设有汉语课及用韩语讲授《论语》,组织中小学校长互访团、学生汉语冬夏令营,还主办了中华美食节、高级中国文化沙龙、全韩高中生汉语写作大赛;
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以“设计创意文化”为特色,推广汉语语言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和艺术;
(2015年9月26日,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活动日)
两“孔子课堂”也面向社会人士开设有初、中、高级汉语课程,多形式、多侧面推介中国文化……
“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架起了一座座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孙宜学说。
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一带一路”系列研究,建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智库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成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的具体表现形式。‘一带一路’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为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而发挥积极作用。”这是近日在同济大学举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欧青年交流论坛上,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的青年学者巴拉兹•萨瓦里发表的观点。
举办“‘一带一路’倡议”主题论坛,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着力建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智库而付诸实施的又一实际行动。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营造出必要的和平环境。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必要途径。” 孙宜学说。
近日,由同济大学60多个国家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181人先后合作完成的“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国情资讯与舆情研究项目结题,部分研究成果已集结成册,将出版发行。
在孙宜学看来,组织中外学生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教育体制、语言政策、宗教文化、风俗习惯,以此探索具有国别针对性的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
他介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还申请设立“‘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力图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及应对对策,进而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基地,我校近年来还集结一批海内外语言学和文化传播专家,积极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已于2012年、2014年、2015分别主办了两届汉语国际传播论坛、汉语国际教育研讨会,共话当前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汉语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所举办的“汉语国际传播论坛”讲座已达70余场。
我校还成立了“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整合上海及全国海外汉学研究力量,特聘法国白乐桑、日本古川裕、韩国孟柱亿、美国罗福林等海外著名汉学家,开设“海外汉学家论坛”系列讲座,引领海外汉学及中国研究。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一批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第2辑4本即将付梓出版,分别是《中外文化比较》《外国文化问答录》《中华文化才艺与传播》《跨文化交际的“结”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