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公证“一次也不跑”,吹牛吧?《法制日报》记者告诉你答案
编者按:公证部门对于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莫外乎两点:一是公信力,二是贴心服务。司法部启动公证制度改革后,上海各公证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从程序到实体,不断提升公证公信力建设;另一方面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简化流程、出动出击,切实提升便民利民的服务能力。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深入基层,感知这些喜人的变化,采写了系列报道“上海公证在行动”。
上海公证在行动(上)
从 “ 最多跑一次 ” 到 “ 一次也不跑 ”
上海长宁公证处借助科技精简流程便民利民
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是上海市长宁区公证处近日给出的承诺。“是不是吹牛啊?”有不解内情的人开始怀疑其真实性,为此,《法制日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今年7月,司法部办公厅正式下达通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开展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公证改革。长宁公证处是试点单位之一。据悉,早在开展试点工作之前,该公证处就已经着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社区服务精简流程。
视频查漏免去往返之苦
“我想要办委托公证,需要哪些证件啊?”
“请提供您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委托合同的草本……”
在长宁公证处信息中心,公证员小刘正和家住天山街道的沈先生进行视频通话。
“麻烦您看一下,是不是这些材料?”沈先生把所准备的材料一件件展示在镜头前,让另一头的小刘核验。
据悉,长宁区公证处早在2015年就上线了远程视频咨询服务,成为了全市第一个利用网络技术办理业务的公证处。
“漏带、错带证件材料一直是导致当事人往返之苦的根源之一,做好事前咨询和确认尤为重要。”该公证处主任陈铭勋说,远程视频通话既可方便证件的核验,又免去了市民反复前往公证处的麻烦。
目前,长宁区公证处已经在华阳街道、北新泾街道、江苏街道、天山张雅玉党群事务所、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五个地方设立了视频对接点,市民只要就近走进这些对接点,就可以实现与公证员的“面对面”对话。
记者了解到,上海将在明年年底前在所有街镇、村居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室),长宁公证处规划在这些地方建立视频连线站点,提供更多的便利。
此外,长宁区公证处还开创了官网、微信、app三者融合的网络服务平台,负责网上咨询、网上公证预约和网上公证受理等服务,将公证办理的前置和后续工作移动到网络平台进行,基本建立起了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互联网公证体系。
信息共享避免补证之难
吴女士发现办理公证所需的结婚证找不着了,几近崩溃。公证员小吴了解情况后,就将吴女士的身份证、户口本通过网络传给长宁区民政局,十来分钟后,民政局就将吴女士和其丈夫的结婚证明传回了公证处……
“要不是给孩子办出国留学公证,根本不会发现结婚证丢了。”吴女士尴尬地说。
早在以前她就吃过证件遗失的苦头——她的身份证曾经连同钱包一起被盗。当时正值吴女士办理公证手续,只能前往派出所补办,前前后后耽搁了好几天。
“办理公证有时会涉及平时很少用到的证件,一旦遗失需前往相关部门补办证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宁区公证处副主任李逊敏告诉记者。
为此,长宁区公证处与全区多家政法单位、业务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网上信息共享平台,如需补办证件,可直接与相关部门对接。
“不少人把‘最多跑一次’这句话理解成只需要往公证处跑一次,但是我们延伸了这句话的含义,通过与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免去了老百姓在其它部门间奔波的辛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最多跑一次’。”陈铭勋说。
上门服务实现 “ 一次不跑 ”
在长宁区新泾一村,公证员小顾敲响了许老伯的家门,看到上门的公证员,许老伯非常感动.由于年事已高,前两天他打电话给公证部门,想对遗嘱进行公证,然而他双腿残疾、外出不便,想想要到六公里之外的地方去,许老伯差点打了退堂鼓。
长宁区“公证社区服务队”获悉情况后,就给他提供了特殊的上门服务,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
公证员亲自上门为老年人办理遗嘱公证并不新鲜,但在长宁区,“公证服务进社区”已经成为了长宁公证处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
“长宁公证社区服务队”是窗口一线公证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每年都会深入长宁区各个街镇、居委提供上门服务。
另外,长宁公证处还与区内的律师事务所、调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定期在各街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为百姓解答各类涉及公证业务的法律问题。
目前该公证处平均每年累计上门服务30余人次,受益人群达到300余人。
“有了上门服务,老百姓可以实现‘一次都不跑’。随着‘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不断创新公证服务便民利民的内涵和外延,给老百姓提供真真切切的实惠和便利。”陈铭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