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举办“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成果分享会

09.10.2018  17:56

9月26日晚,2018年上外“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成果分享会在上外松江校区卓越学院123教室举行,上外党委书记姜锋、副校长周承出席活动。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皮凡倩、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雪梅、对外合作交流处朱俊璇,以及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许宏、总支书记任瑶、中亚语系主任吴爱荣等老师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近年来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十分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鼓励同学们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多走出课堂、走出国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调研,以此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在去年开始实施的“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暑假经过选拔来自俄欧亚学院、东方语学院、英语学院的共22名同学分成两组(中亚组、中东欧组),在古丽孜依·白山老师、管海霞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波兰、匈牙利开展田野调查。

分享会的上半场,中亚组企业经济组成员杨炎烽用小组成员亲手采集的数据与调研成果向大家展示了中国手机品牌与手机企业在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实际发展情况,其数据之精细、分析之准确,皆是小组成员辛勤努力的成果;随后,六名成员围绕“中国形象在中亚国家究竟如何?”、“通过经济手段还是文化手段塑造中国形象?”这两个话题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了正反两方的讨论,让听众对中国形象和孔子学院在中亚的大致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王玺与徐庭修同学用绚丽多彩的图片给大家“安利”了中亚国家的饮食、服饰、起居、宗教与历史文化,无不让人垂涎欲滴、瞠目结舌、心向往之。

分享会的下半场,中东欧组成员以“中国形象在波兰和匈牙利的传播”及“中、波、匈在教育领域的合作现状”这两个课题衍生为两个板块,第一部分中,大二的波兰语专业同学朱玲向大家汇报了“中国形象”课题的调研成果。汇报中朱玲同学梳理了在波兰和匈牙利搜集到的中国元素,从“自我”和“他我”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在波兰街头对市民进行采访的视频以及匈牙利汉学家、电视台专业人士对中国形象的解读,对中国形象在波兰和匈牙利的传播情况作了直观、系统的阐释。第二部分,由马庄慧同学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与本土教育的融合与发展”这一话题,将此行调研中观察团成员通过走访波匈多所学校,获得的大量详实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分析汇总后,与听众们进行了分享。

听完同学们的分享汇报,姜锋书记对本届观察团所取的成绩表示了高度的肯定。他谈到通过聆听本次分享会,能感受到同学们准备得相当充分,学会了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所需要的一手材料和详实数据,懂得用数据支撑观察,用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查阅到的资料组合起来、系统地表述出来;本次活动的形式新颖,同学们采用辩论的方式来表达各自观点,从而让思想越辩越明、让观点越辩越清;通过这样的实践和考察,同学们拓展了胸怀和眼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接触到不同的立场观点结论。

同时,姜锋书记也向同学们分享了他本人多次出访中亚地区的感受,并鼓励青年学子身为上外人就要志在远方,脚踏实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很多历史、文化细节值得同学们去实地考查,要学会用脚丈量、用心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诠释世界。

一带一路”青年观察项目已成功举办两届,通过此活动,同学们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进而更深刻地领会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了解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如何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通过实地探访,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沟通能力,更使他们了解到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倡议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一带一路”建设必将进一步发挥多元文明的桥梁和引领作用,然而只有懂得发挥语言特长来研究问题,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能担负起时代和民族所赋予的这份使命,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一带一路”青年观察项目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海外交流基金资助,继今年4月获得上外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色创新奖”后,9月又获得上外“国际化建设优秀项目”称号。目前该项目也被列入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此项目,延伸课程育人辐射效应,带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