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和制药技术造福患者 《解放日报》:陈芬儿:生活最简 科研最细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陈芬儿显得年轻有活力,他告诉记者,秘诀是好心情和一天一瓶红酒。“红酒让我精神好、不怕冷,冬天基本不需要开空调;好心情让我的生活少一点复杂、多一点简单,自然就年轻了。”
这位将生活最简化、却将研究最细化的教授,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和制药技术,为国民经济做出了数以亿计美元的重大贡献。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师生的眼里,他科研能力极强,态度极为严谨,是位名副其实的“教授发明家”。
不断创新独创陈氏制药技术
陈芬儿对药物化学的执着很大程度来自于家庭。他的母亲是位医生,七八岁时,偶然翻阅医书的他发现了胃舒平的药理成分,“原来这种治好胃痛的药是靠氢氧化铝成分,当时就觉得很神奇。”
“化学真是很管用的东西。”在陈芬儿看来,药物化学的主要方向有二个:研发新药和研究制药技术,其中制药技术的研究在现阶段的中国更为重要。“对现有药物的工艺技术研究能极大改变药物的生产,降低制药成本,让更多老百姓能用得起好药。”
为了这一目标,陈芬儿从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科入手,对原料药原有的合成生产工艺进行重大创新,并将之变为核心技术、独创先进的生产工艺。在这一领域,陈芬儿成就斐然。
d-生物素,又名维生素H,具有抗衰老性,人体若缺乏d-生物素将会导致皮肤粗糙,甚至会引发牛皮癣和红斑狼疮等顽疾。此前50多年,d-生物素合成技术一直被某跨国公司所垄断。陈芬儿团队历经10年,研制出了更便捷巧妙、更高效低廉的合成方法,在国内投产后,该药物的生产成本从每公斤1.5万元降到每公斤0.25万元,我国由此从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占领国际主要市场,并且将原先跨国公司每公斤5.5万元的垄断销售价降低到0.55万元。某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公司几乎被迫停产,他们向陈芬儿提出了10万美元月薪邀请加盟、1000万元买下专利和在欧洲兴建实验室,都被他一一拒绝。“实验室只能建在中国,建在上海,建在复旦大学。”2004年,这家公司出资3600万元在复旦建立联合实验室,这也是今日化学西楼北侧“小白楼”的由来。
这只是陈芬儿众多成果中的一项。他研发的双氯芬酸类药物,出口到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就是大家熟识的扶他林。
每年有3个新项目投入生产
陈芬儿对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深有感触,“没有专利局和完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一只螃蟹。”在他看来,不注重专利注定只能做一个爬行的团队。
每年,陈芬儿团队几乎都有3个制药或新药项目投入生产。产学研转化效率极高的背后,是他的精准选题和团队多年的努力。“一是选题一定要能解决现实问题,对社会有推动意义;二是要有足够的毅力。”
勤奋,是学生们对陈老师的精准概括:每天工作到凌晨1、2时,常常睡在办公室。“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外地开学术研讨会,或是在国内合作的工厂。”但无论在哪,只要一有时间,陈芬儿的心就飞到了实验室。
从实验室研发到投入社会生产,陈芬儿都亲力亲为。今年,他回到家乡江西,在抚州与生物药业公司合作进行喜树碱类原料药伊利替康(抗癌药物)项目开发,将售价从每公斤300万元降低到10万元,带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也造福了胰腺癌、大肠癌等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