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到底有没有给弄堂里的犹太人扔食物?

02.09.2015  15:56

日寇巴结希特勒,也曾策划灭绝在沪犹太人。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鬼子前后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接二连三地采用’空投’,就是将面饼等食物掷过房顶去的原始方法,帮了他们一把。


说到70多年前犹太人避难上海,你大概听过上面这个“段子”。之所以叫“段子”,是因为这消息,从二手传到三手,再经过四五六七八手,谁也不知道真假,甚至有人言之凿凿演绎出弄堂就是唐山路599号三益坉。


真相到底是什么?


说法(一)

上海那时没人管,犹太人随便来。

真相1: 上海那时候有人管,法租界归法国管,公共租界归英美管,其他地方归工部局管,不过1937年松沪战役后,工部局基本名存实亡,管理权落到日本人手里。


真相2: 犹太人也不是说来就来,奥地利犹太人必须拿到签证,才能离开奥地利。德国犹太人也要有离开德国的船票或车票证明,才能离境。


真相3: 1940年,犹太难民越来越多,日本人怕管不了,开始限制犹太人登陆上海。1940年,英法对德宣战,从意大利坐船逃亡上海的路线被切断,从此逃到上海的欧洲犹太人就很少了。不过有一批波兰难民,乘火车从西伯利亚逃到当时伪满洲国和日本,日本也不收留,后来都逃到了上海,大约1000多人。


说法(二)

中国驻维也纳外交官何凤山,为了帮奥地利犹太人逃走,大量给犹太人发签证,直到回国前,在火车上还在签发,签一张从窗口扔一张,救了好几万人。

真相1: 何凤山的确发签证给奥地利犹太人,救了不少人,否则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的国际义士园也不会把他名字刻到义士碑上,认定“国际义士”的程序还是很复杂很严格的。


真相2: 从火车上签一张扔一张的,据说是当时日本驻立陶宛领事。他签发的签证,找到的很多。何凤山签发的签证,找到的很少,不过从已发现的何凤山签名的签证来看,如果序号是连贯的,他的确发过数千张签证。


说法(三)

日本人把犹太人锁在弄堂里,前后焊上铁栅门。靠上海人“空投”食物,才活了下来。

真相1: 日本在虹口约两平方公里范围设立隔都,限制犹太人自由,这是真的。不过,在弄堂前后焊上铁栅门,没有的事。所以,所谓上海人往弄堂里扔食物救济犹太难民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


真相2: 隔都没有栅栏,但有明确的边界,就是马路。未经允许从隔都里走到马路对面,就属于擅自外出,没被发现很好,被日军抓住了就会很惨。极少有犹太人敢擅自越境。


真相3: 犹太邻居没吃没喝,中国人送点吃送喝是有的,甚至平时经常串门一起吃饭也有,特别是小孩。不过中国人的帮忙,不是有组织成规模的。当时上海人的生活境遇比犹太人糟糕的多。几百万难民从周边涌入上海,饿死、冻死、病死的不计其数。


说法(四)

犹太人自力更生,互相抱团取暖,和中国人其实没什么交集。

真相1: 当时帮助犹太难民的,叫援助欧洲犹太难民救济委员会,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上海日益壮大的英籍塞法迪犹太人,财力雄厚;一拨是20世纪初逃避沙皇迫害逃到上海的俄裔犹太人,属于中产。除了自己出资,救助款主要来自美国犹太人联合会的捐款。


真相2: 塞法迪犹太人、俄裔犹太人,还有德奥逃过来的欧洲犹太人,三拨人圈子划分很明显,别说和中国人,就是相互之间,救济归救济,但各管各活,交集并不多。甚至有说法,德奥犹太难民虽然苦,但依然看不起同样落魄的波兰犹太人,地域、语言、宗教、习俗各不相同。


说法(五)

1943年日本占领当局建立隔都,规定犹太人全部迁入虹口约两平方公里范围,不得进出。

真相1: 日本人的公告里,压根儿就没出现过“犹太人”几个字,而是用“无国籍难民”,特指哪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没有国籍的犹太人,包括德国(德国犹太人1935年就被剥夺德国国籍)、奥地利、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塞法迪犹太人和俄裔犹太人并没被迁入隔都。


真相2: 也不是所有“无国籍难民”都被迁入隔都,一些有专长、对日军有利用价值的欧洲犹太难民,获准留在隔都外。比如奥地利一个医生,在南京路的诊所继续开业,他们一家也没住进隔都。这个医生的后人手里,有份30人左右的名单,就是当时没迁入隔都的欧洲犹太难民名单。


说法(六)

日本人很凶残,特别是1943-1945年隔都时期,对犹太人拳打脚踢,肆意侮辱。

真相1: 他们对犹太人总体还不错,当然仅指没有大规模残暴的身体上的迫害。犹太难民最大的抱怨,是隔都时期给他们发出入通行证的日本人合屋。这人喜怒无常,发不发通行证,全凭他个人心情,还动不动就扇犹太人耳光。


真相2: 有一个犹太难民帮中国人做炸弹,被日军发现,结果被拖到街上打个半死。还有个难民回忆,有日本兵企图侮辱她,用刺刀挑破她裙子,她回家没敢告诉妈妈,说是自己不小心刮破的。


真相3: 犹太难民社区的管理,其实由犹太人自己负责,有个日本人挂了名,做了管理委员会的头头。包括检查出入隔都的通行证,也是由犹太人协助日军完成的。日本人管他们叫保甲,犹太男子都有义务担任保甲,人数还不少。


说法(七)

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得很苦,比街上的乞丐也好不了多少。

真相1: 生活当然很苦,从相对文明发达的欧洲城市,来到战乱中的上海,缺衣少食太正常了。因为人多,一大家挤一间屋子的事情太普遍了。美国前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回忆说,他们一家四口,每人头朝一个屋角,脚挤在中间,晚上只能这样睡。


真相2: 犹太难民收容所提供救济食物,一天8千到1万份,不过后来被日军封锁,救济款被扣押,犹太难民差点活不下去。两万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有3000多人一直靠救济生活,从来没找到工作。至于犹太人沿街乞讨,也有,人数极少。


真相3: 犹太民族多灾多难,颠沛流离两千多年,他们学会了在苦难中生活,而且要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犹太难民在上海开咖啡馆、面包店、酒吧等等不在少数,舟山路一带被称作“小维也纳”,就因为各种商店、舞厅、运动会、音乐会演出等等层出不穷。苦中作乐,也许是他们对生活最好的理解。


说法(八)

犹太难民对上海没感情的,战后全都走了,一个都没留下来。

真相1: 战后全都走了,是真的。当年的报纸有过报道,说最后一批难民离开上海。有几种说法。


一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别太大,犹太难民逃到上海,因为信息封锁,还不知道欧洲发生大屠杀,他们一直想着,躲一阵后就回家,或是移民去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这也是很多犹太人尽管在上海生活七八年,却一句中文也没学的原因。


二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国内还打仗呢,你要有地方跑,你愿意待在战场吗?


三是解放后,出于安全考虑,你懂的,中国政府不许外国人留在上海。不过这种说法,很多犹太难民提一句而已,都不在意,他们本来就没打算在上海定居。


真相2: 其实犹太人战后想离开上海,也不是那么容易。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还是有移民配额、移民地要求有亲属等限制;以色列当时还没建国,巴勒斯坦地区在英国统治之下,也不让犹太人去。即使建国后,初期对移民去以色列的犹太人人数也是有限制的。


插播个故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面的白马咖啡厅,8月27号刚刚完成复建对外开放。这个白马咖啡厅当年就是犹太难民开的。店主的儿子罗恩·克林格,1941年在上海出生。战后一家移民澳大利亚的故事很有意思。当时澳大利亚规定,移民过去要有亲戚,而且要在银行存100英镑,相当于一年工资。他有个叔叔,1933年移民去了悉尼。他在银行存了100英镑,把罗恩爷爷先接过去,到了以后,叔叔从银行把这100英镑取出,重新存,再接他奶奶;然后再取出重新存,接他爸爸,就这样,存一次,接一个,靠着这100英镑,把罗恩一大家在上海的18口人,都接到了澳大利亚。

真相3: 犹太难民对上海到底有多少真心实意,真情实感,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资格回答,要当事人自己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约40位接受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摄制组采访的上海犹太难民,都表达了感恩上海的心意。


----------


重访这段历史,去伪存真固然重要,但亲历者各不相同的故事,和讲述过程自然流露的情感,才是最让我们感动。


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历时八个月,辗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寻访约40位上海犹太难民,并从维也纳二战档案馆,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等地获得珍贵历史档案,制作完成三集电视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对历史的回望,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将于9月4日 晚23:10,在东方卫视三集联播。9月7-9日,晚20:50,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敬请关注。 

(看看新闻网记者:王勇)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