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初步建成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体系

30.06.2016  01:09

      从普通的天气预报和预警,到紧贴用户感受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近年来上海气象业务经历了重要的转变。6月27日,记者从在沪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影响预报专家组会议上获悉,上海已初步建成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体系。

  “影响预报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上海市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表示,自2012年推进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起,上海气象部门一直致力面向国际前沿,探索开展基于影响的预报预警,尤其是2014年选定了城市积涝、航空气象、海洋气象、健康气象和交通气象五个重点方向,成立工作组,建立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基础,与用户的承载力及决策过程相结合的新型交互式预报业务体系。目前该体系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完善的业务流程、技术路线、预报服务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业务运行,并在近两年城市防灾减灾中发挥出日益明显的效益。

  影响预报区别于以往的气象指数预报,关键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上海市气象局影响预报专家王强博士介绍,以往气象指数预报通常只基于经验,而当前上海开展影响预报则应用了先进的集合预报和概率预报技术,同时充分考虑受灾体的脆弱性、用户暴露度,通过风险普查、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方式建立影响数据库。目前上海气象部门已针对多个领域建立了影响评估模型和基于天气发生概率的风险矩阵。

  王强还表示,影响预报能否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与用户间全过程、全环节的“融合度”。以城市积涝为例,通过中国气象局城市防灾减灾专项建设,气象、水务、民政、社区等联合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全市暴雨内涝隐患点风险普查、内涝风险地图绘制,以及面向特定社区的暴雨内涝暴露度和脆弱性分析等;中期共同参与建立暴雨内涝评估模型,计算不同量级的暴雨可能导致的积水深度和范围,评估影响对象的内涝风险;而在后期则极为强调联动响应,内涝风险预警等级与用户防御应急响应标准一一有效衔接,确保了一旦发布风险预警,用户能及时采取对应响应行动。“高融合”也在交通气象影响预报上得到体现,气象部门与申通地铁共同开展侧风影响研究,开发“轨道交通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系统并建立常态化业务联动平台,去年台风“灿鸿”期间轨交16号线根据风险预警及时采取“停运”措施。

  如果说,积涝、交通等影响预报为城市的安全运行、精准管理、节能降耗发挥了作用,那么健康影响预报则直接惠及百姓。据健康影响预报工作组组长彭丽博士介绍,多年来,他们与市医保中心、各大医院合作,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研发出针对不同易感人群的感冒、儿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气象环境风险预报产品,并开发健康气象业务平台和微信平台,直接面向学校、医院、社区开展健康气象风险预报服务。目前他们正在着力开发重污染健康影响预报产品,并已成功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人工环境暴露仓”,将用于模拟自然暴露吸入式颗粒物动物实验,进一步完善健康的气象环境风险阈值。

  影响预报的“影响”还进一步延伸到了保障上海经济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航空领域,气象与中国商飞试飞中心共建试飞气象工程研究中心,研发试飞气象影响预报产品,今年3月成功完成飞机自然结冰外场观测试验,与华东空管部门联合研发的机场容量影响产品取得初步进展。在海洋领域,包含浅滩效应、陡度、涌浪占比、谐摇的船舶风险指数体系已初步建立,大风陡浪航线的风险预警产品正在完善中。

  陈振林表示,近日上海市召开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大会,对气象工作明确提出要提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善灾害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的要求。下一步,上海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接轨,积极组织实施WMO城市综合天气和气候服务示范项目,强化核心技术支撑,优化部门合作机制,从时效和量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风险预警产品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不断拓展影响预报的服务范围,更好地满足上海超大城市精准管理的需求,与兄弟省市气象部门携手并进,争取为世界各国开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提供示范。(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