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好环境让青年人才尽快成长
02.03.2016 14:35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座谈会上,青年科技启明星们几乎都提到了团队建设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希珂研究员是2011年的“启明星”获得者。作为年轻科技工作者,他认为,起步的项目对今后的研究十分重要,但现在合作交流成为科研中的一大“难题”。他希望在课题的设置上能够多一些与前辈和同行的交流,因为老科技工作者的建议会给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上海大学副研究员钱振兴是2014年“启明星”获得者。他表示,青年人在研究中会碰到迷茫期或者转型期,这时如果有一位团队带头人来给他们一些建议,会让科研事半功倍。他建议,以学科带头人的方式推出“一带一”的科技帮扶形式。
在科研的道路上,你可以独自一人“享受”孤独,也可以在前行的道路上和同伴共同进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恺是2004年“启明星”获得者。她认为,“启明星计划”是自己的第一桶金,对她的成长非常重要。科技的发展如果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会创新性不够,所以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她建议市科委能够继续搭建“启明星联谊会”的平台,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启明星”分会,定期举办主题交流活动,让科技工作者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2013年“启明星”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研究员武多娇认为,自己是“启明星”的受益者,但是青年人才还有很多的局限性,视野不够宽阔,如果有老科学家来帮扶会更好。
钱振兴说:“虽然我们做的只是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一小块内容,但是我们要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钱振兴所在团队的口号是:我们要做战斗民族,要骑上骏马去奔驰。“但现在的问题是没办法奔驰,马被当作骡子用,跑不起来。”钱振兴无奈地说。在科研过程中,首先是日常的琐事繁多,经常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是考核的问题,基础研究还没有做出什么就到了考核时间。他建议,科研过程要分工细化,并适当延长考核的周期和指标,不能只是单一地看发表论文的数量。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2016年“启明星”获得者周小龙副研究员认为,现有的政策对本土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李恺教授也表示,在工作中经常遇到青年人才最终为了房子等问题而选择了科研环境并不十分好的其他城市。武多娇说,有很多引进回国的专家因为水土不服最终又回去了。她认为,要为引进的人才帮扶一把,并陪伴走一段,多一些人文关怀,让人才更安心地科研。 【来源】上海科技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2.03.2016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