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上海通报2014年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
生物是奇妙的东西,只要条件合适,自然界会衍生出一条从底层到顶层的完整生态链,它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人类还在不断体会自然法则,将汲取的“养分”反哺人类社会。
在创新之路上,政府太强、管得太多一直被人诟病,但12月25日上海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召开的“上海科技、知识产权工作情况通报会”,又一次将建好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上海“十三五”科技工作的重要目标,足见未来政府对减少创新干预的决心。
“退一步”从主角变配角
说到创新,硅谷是全世界研究的样本,但就连硅谷核心城市桑尼维尔市市长自己都没想明白,是什么使这座城市乘上了发展的高速列车,他不过是造了一些大楼,让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在缴纳了一定的费用后入驻。
然而,硅谷后来的成功让人们不断探究其秘诀,上海的有关专家向其“取经”时发现,一些高技术企业在此落地后,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会向大学和实验室靠拢,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存在将发明发现产业化的客观需要,在它们之间,更有一些拥有独到眼光和敏锐嗅觉的企业为其牵线搭桥。这种遵从自然守则的资源配置方式,让它至今长盛不衰。
与会专家指出,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而政府过于强势安排资源就像给一棵不太渴的树频繁浇水,不仅不利于树木生长,还可能打乱树周围的生态部落。
上海市科委的“十三五”科技规划明确了政府如何“退一步”: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减少对具体项目的选择和企业创新的干预;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一定要主动转型、腾出空间,发展市场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据悉,在创新创业服务领域,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市级孵化器中民营比例已经超过30%。
以愿景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杜德斌的眼中,政府是创新生态中的太阳,它营造环境、集聚人气、提高回报率和打造基础建设,做好这一切后,剩下的就看企业自己的发展。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需要耐心和眼光。硅谷的投资眼光就以长远著称,他们的财务规划并不是以年度预算为基础,而是由一个预测和预警机制,帮助该地区判断那些真正会对未来有影响的发明并予以扶持。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以美国为例,政府部门扶持的两大战略新兴产业是一整套技术体系,比如新能源技术就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速配电技术和储能技术,而我国目前在布局科技创新时还是讲“项目”,比如新能源汽车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项目制容易割裂与传统产业的联系,也容易由于理解片面而导致重复建设。
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上海在以往的科技规划多以技术为导向,“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改变,就是在规划时跳出了纯技术的框框,突出了愿景和问题导向。这是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退”、“放”两步之后的“进”,据统计,上海市科委今年新建了9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个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与国内外风险机构联合打造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也于近日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这一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依托自贸区的技术转移新机制,将为上海创新生态系统再添一枚技术“搬运工”。
挖掘创新的“原动力”
对自然生态学,一个交叉越多的生态系统其活力和稳定性就越好。有专家提出,创新是可以传染的。如果一个产业体现出非常强的创新性,其他产业也会纷纷效仿。
打造产业集群平台,就是增强企业间的互动性。简单趋同不是创新的土壤,复杂个体间的互动才可能激活创新的灵感。聚集在张江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今年1月至9月同比增长9.1%,未来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性。在上海市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自贸试验区和张江示范区联动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自贸区的知识产权试点,张江示范区的股权激励等措施,将成为整合创新资源“菜单”上的主菜,进一步激发起上海人创新的动力。
专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创新。但中国的创新生态过多地依赖政府构建的“人工生态”,而不是依托市场自发形成的“自然生态”,其创新体系可能显得脆弱,很难持续健康发展,现在,是时候进一步提高改革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