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深化落实的新阶段
26.07.2016 14:34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扩大)昨天下午在世博中心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就人大代表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综合交通管理等四方面重点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自贸试验区建设力推四方面制度创新
2013年9月29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今年已是第三年,必须交出满意答卷。到上半年为止,国务院批复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明确的各项具体任务都已推开,大部分已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下半年,对照三年建设目标,上海将紧锣密鼓地抓落实、抓突破,进行四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是投资管理方面。主要是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优化服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半年探索启动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下半年要加快推进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要从准入环节转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要纳入更多的办理事项。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扩大开放,正在抓紧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同时,还要再争取一批服务业开放措施。
二是贸易监管方面。主要是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贸易监管制度。下一步,重点是抓好两项任务:一项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涵盖口岸通关各环节,功能框架基本建成,要纳入更多的许可证事项。另一项是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要推动试点范围从第三方物流配送型企业向贸易型企业拓展。
三是金融开放创新方面。主要是落实“金改40条”,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上半年,上海发布了金融综合监管试点等一批实施细则和创新案例,实施了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等一批改革举措,稳步推进金融机构集聚和金融业务创新。下半年,要力争再推出一批金融开放创新的具体举措。
四是事中事后监管方面。主要是在浦东一级完整的地方政府架构内,探索建立以综合监管为基础、以专业监管为支撑的监管体系。上半年,相关部门启动了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同时,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和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的深化方案,9月将实质性启动。
下半年,还要重点做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年总结评估工作。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是一项国家战略。去年5月,上海出台了22条意见,明确了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今年上半年,国家先后批准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新阶段。
从一年来的推进情况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有力有效,初步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全社会创新创业共识形成、热情高涨。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关键是要激发创新活力。一年来,以落实国家授权上海试点的10项、20条改革措施为契机,上海围绕促进成果转化、政府管理创新、科技金融结合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一批改革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解决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交易体系不通畅的问题。上海加大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下放力度,对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作了明确规定。下一步,还要围绕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身份直接设立或入股企业、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协议定价、知识产权交易等瓶颈问题,加大探索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府管理创新方面,重点解决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减少对创新活动的行政干预。目前,在投资、创新创业、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审批、资质资格、评估评审等事项,放宽了部分新业态、新产业的市场准入。同时,根据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完善了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创新产品优先采购等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重点是多渠道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扩大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规模,促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加速发展,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同时,开展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保险资金参与投资科技创新,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另外,还在政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第二,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能不能出重大成果上。上海创新资源丰富,关键是要通过优化布局,充分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目前,张江地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要尽可能把各类创新资源向张江聚焦,打造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一个开放式大型研究基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
二是建设一批创新功能性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选择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集中布局重大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力争把这些区域打造成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四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眼于为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重点发展了一批市场导向、形式多样、服务增值的众创空间。目前,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机构超过500家。
第三,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去年7月,上海发布人才政策“20条”。一年来,围绕人才引进、管理以及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办法和细则,初步形成了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引进主要聚焦两方面问题。一是海外人才入境手续繁琐,永久居留证申办门槛高、流程长。在公安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实施了12项出入境新政策,简化海外人才居留、签证办理程序,放宽了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受理条件。二是传统评价过分重学历、重职称、重技能等级证书。本市已经完善了居住证积分、居转户、直接落户政策,强化市场导向,把创新创业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指标。
人才管理,主要是在“放”字上做文章,给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给人才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比如,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比如,为科技创新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人才提供高级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不再唯学历、唯资历、唯职称。
同时,本市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为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对116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改革试验
2000年以来,上海先后开展了十几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大批审批事项,还实行了“先照后证”改革。“先照后证”改革后,企业可以直接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办理营业执照大大方便了,但“办证难”的问题暴露出来,企业反映特别强烈。为此,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选择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审批频次比较高、改革后效果比较明显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改革试验,着力解决“办证难”问题。去年底,国务院批准了上海的改革方案,要求在3年内完成试点,为全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改革试点已于今年4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目前进展顺利。
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5+1”。“5”,就是根据许可事项的不同情况,采取取消、备案、告知承诺、提高透明度、加强准入管理五种改革方式。试点以来,浦东新区已按照这五种方式受理了8000多件业务,部分改革事项还在全市面上推开实施。下半年,要把还没有纳入改革的76项经济领域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同时,对具备推广条件的事项,抓紧在全市面上推开。
“1”,就是探索建立信息互联共享、证照监管协同、诚信自律结合、行业社会共治、风险预警及时的综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浦东新区已经制定了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方案,对纳入改革的行政许可事项,逐一明确、落实了监管举措,全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已开通。下半年,要在浦东新区探索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
综合交通管理健全依法严管的常态长效机制
加强综合交通管理是今年全市两项“补短板”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多年建设,上海综合交通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从市民出行的角度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上海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总的考虑是坚持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从设施建设和执法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努力缓解道路拥堵,促进交通运行更加有序,不断提高市民出行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双管齐下,第一个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目标是到2020年使中心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5%。轨道交通,重点是加快建设一网多模式的轨道交通网络。远期,上海规划了由“三个1000公里”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今年,正加快建设10条地铁线路,同时,也积极推进有轨电车等局域线建设。为缓解轨道交通高峰拥挤问题,将采取增配车辆、优化信号系统等措施,对现有线路进行增能、扩容改造,逐步实现中心城区线路高峰时段行车间隔缩短至3分钟以内。地面公交,重点是持续增强吸引力,主要从融合、提速、准点三方面进行提升。融合,就是推进地面公交网与轨道交通网的对接融合。提速,就是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并提高运营速度。准点,就是推进公交线路按时刻表进行运营,减少乘客等候的不确定性。
二是完善道路网络,重点推进“三个一批”。打通一批“断头路”。今年计划建成17条、开工22条,明年再开工26条。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出现新的“断头路”。实施一批拥堵节点改造项目。已初步梳理出90个拥堵节点改造项目,上半年实施了30个,下半年安排30个,明年还要实施30个。新增一批单行道,着力使单行道成系统、成网络,计划3年内单行道增加123条,到2020年总量达近800条。
三是加强停车设施建设。按照“适度供给、调控需求、动态平衡、集体共享”的原则,完善差别化停车管理政策,形成配建为主、公共为辅、道路为补的停车设施供给格局,促进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协调发展,逐步缓解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停车难问题。
双管齐下,第二个是依法从严加强交通管理,在全市范围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3月底大整治开展以来,经过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道路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事故明显减少,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交通执法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下半年,将坚持从严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深入推进大整治,重点是健全依法严管的常态长效机制。一是加强法律保障。这是形成常态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的一环。上半年,上海边整治,边配合市人大开展《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期间,市政协也召开专题协商会,组织政协委员对《条例》修订工作建言献策。目前已经形成修订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在本次会议上审议。二是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重点是科学划分交通管理责任区,建立交警与派出所、基层管理力量联勤联动的机制,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用警效率。三是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大力推进“电子警察”建设,用好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四是推动全社会共管共治。要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营造尊法守法、文明出行的浓厚氛围。(记者 祝越 刘栋) 【来源】文汇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26.07.2016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