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央精神 释放政策红利 激发创新活力 华理召开科技创新大会 总结表彰部署科创工作

25.10.2016  17:33

    10月22日,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在逸夫楼报告厅内隆重召开。主席台上印着会标的火红色背景墙,座无虚席的会场,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处处洋溢出一股昂扬向上的热情。本次大会分为两部分,上午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和行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学习了解国家、上海市、中国石化等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思路,下午召开科技创新总结表彰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解读科技举措,总结和部署学校科技工作。

      校党委书记杜慧芳,校长曲景平,校党委副书记陈麒,副校长钱锋、吴柏钧、刘昌胜、辛忠、胡宝国,校长助理张彦铎,各职能部处、学院、重点科研基地的主要负责人,知名教授、青年教师等近300人参会。刘昌胜主持了会议。

    杜慧芳在致辞中指出,伴随新中国成长而发展的华东理工大学,自1952年建校起,就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创造出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在今天国家发展的新历史起点上,更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对接行业需求,主动将学校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

    杜慧芳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征永远在路上”,就是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而对学校来说,新的长征路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就此,她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及时在教学中传播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锻炼机会。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大力支持学科建设和基地平台建设,组建交叉性科研团队,努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基础研究—技术预研—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产学研合作,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杜慧芳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促进科技发展、民族振兴为己任,潜心研究,勇攀高峰,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各级党组织要主动关心教学、科研一线教师,高度关注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动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科研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科学规范的科研制度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热情。

    曲景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在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学校“十三五”开局之年的背景下,召开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大会,恰逢其时。大会以“落实中央精神、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创新活力”为主旨,主题明确,校外专家的专题报告从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展开,内容丰富,各个工作报告和交流发言思考深入。对在科研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也为全校师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与会人员始终保持华理人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其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样为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的基础上,曲景平强调指出,科研工作是学校重要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支撑,本次会议对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意义重大。他就科技创新工作今后需要加强的四个方面重点提出了要求。一是认真学习,广泛研讨,精心谋划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方向。各部门、各学院和广大教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谋划有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二是精准对接,主动作为,着力加强学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科研院、文科处要针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人文社科研究的内涵要求,给予不同的定位、目标、支持和考评,提高项目设计、组织、申报、实施、转化和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全力做好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三是激发活力,造就人才,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加快建设科研团队和科研特区,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医疗器械等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培养、汇聚、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培养若干战略科学家,催生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增长极,同时还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四是立德树人,科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高地。要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及时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进实验、进课堂、进教材,切实把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实现科学研究支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反哺人才培养,同时要对学术不端实行“零容忍”,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

    曲景平最后号召全校各学院、各部处和全体教师,以本次科技创新大会作为学校科技工作新征程的新起点,齐心协力、只争朝夕、团结一致,把学校的科技工作做得更好,让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站位更佳。

      会上,刘昌胜作了题为“面向国家需求  推进科技创新  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科研活力”的工作报告,从促进学科交叉协同、扩大科研队伍规模、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减政放权优化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五个方面,对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吴柏钧在题为“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机遇    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工作报告中,以“坚持特色发展、强调重点突破”为主旨,从优化激励机制、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与整合内部研究力量等三个方面,对推动学校人文社科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朱学栋和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分别就科技工作和人文社科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2015年,我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事业发展明显进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除荣获全市首个技术发明特等奖外,还有12个项目获奖,其中5个为一等奖;获得各类人才计划资助24项,2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成绩良好,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创新引智基地获准立项建设,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入选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获得提升,在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上,均进入前500强,在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项目—团队—基地”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大格局。

    针对2015年学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大会进行了隆重表彰,钱锋宣读了表彰名单,曲景平、陈麒、钱锋、辛忠、吴柏钧、胡宝国等校领导分别为获奖的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化学学院朱为宏教授、机动学院张显程教授分别作为获奖的青年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当天上午的创新论坛邀请了多位校外专家,就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企业创新需求作了专题报告,加深了与会者对科技创新工作新政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