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创新探索 “抱团式办学”不是办连锁店
市教委昨天首次发布本市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清晰“路线图”,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多校协同,力争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如此“抱团式办学”,究竟能否从根本上缓解“择校之痛”?各方密切关注。
会不会“千校一面”
让学校的长处更长,目标是“和而不同”
当前,择校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教育系统外的原因,也有教育系统自身的因素。随着近年来上海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学校间内涵发展差距,成为缓解择校问题的重要途径。
市教委负责人指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聚焦重点是区域内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旨在通过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创、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智慧传递,重点实现学区内和集团内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有一种担忧是,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会不会带来“千校一面”的局面,那显然不利于学校特色发展,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如今家长择校更多的是择名校,未来择校会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进入一个新阶段,家长和学生以孩子个性发展来择校。他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到高层次后,学校与学校之间更多的不是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差距,而是教育特色的差异。比如,有的学校擅长理工科,有的是语言特色类学校,而有的学校以艺术见长等。择校,也就进化为“择需”,即家长与孩子共同选择适合其个性与兴趣发展的学校,这样才能体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对此,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闵景认为,名校有好老师好课程,一般的学校同样不乏特色课程优秀教师。将这些资源盘成“一湖活水”,让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激发出更大的办学活力及创新的积极性,使各校的长处更长,补上短板,才是目标所在。
专家提醒,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办学不是办连锁店,不是简单复制学校办学模式,而是一种新型学校组团发展模式,各校借助集团和学区搭建的高质量平台,促进主动发展。本市的这一办学发展路径,应是一种“和而不同”,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再生过程,它要求各伙伴校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奠定各自的办学优势,并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移植再造、合成创生、差异布局等策略,提升伙伴学校的特色培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