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公开课暨《创新路上大工匠》出版论坛成功举行
9月27日晚,“创新,无处不在”——上海大学“创新中国”公开课暨《创新路上大工匠》出版论坛在校宝山校区举行。活动由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研究员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夏小和,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会理事长胡国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管理处处长王莳骏,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委员、宣传处处长曹荣瑞,中国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毛小曼,以及上海大学相关部处、院系领导等莅临现场观摩。 “五朵金花” 齐绽放 “创新中国”展硕果
首先,“大国方略”系列课策划、《创新中国课程直击》主编顾晓英介绍“大国方略”系列课“五朵金花”一路走来的历经,又分享了“创新中国”课程的内容主线和团队情况。她特别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取得的各级各项成果,如推出“创新中国”尔雅在线课,已有500多所高校10万名学生选课;如从课程到书籍“一课两书”的出版;如从论文发表、课题立项到征文活动……
顾晓英讲述了团队策划的2017级新生创新征文“第一份暑期作业”的台前幕后,她用PPT展示团队用心评阅新生征文、展开征文作者调研和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的创新小故事。她还列举了身边人身边事,即团队策划用“接龙”方式“一传一”自主通知下一名征文作者。这一创新的通知方式,让学生真切体味到创新无所不在,原来浩渺人海里找寻“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故事在不经意间诠释了课内课外“创新无处不在”。
“大工匠”教授讲故事 师生互动火课堂
顾晓英用“项链模式”联袂《创新路上大工匠》一书中的“大工匠”代表——国家杰青罗均教授、国家杰青张新鹏教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王国中教授、国家优青肖俊杰教授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许斌教授,为200余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他们给全场师生讲述了“我做的创新”“我从事的行业目前发展”“中国的突破口”等多个出彩故事,赢得全场阵阵掌声和笑声。“创新中国”课程班学生、2017级新生征文优胜者还与教授们展开热烈互动,现场气氛火爆。
“感受创新,体认中国” 来自主编的心声
下半段,“创新中国”的精彩课堂转身为《创新路上大工匠》的出版论坛。“创新中国”课程策划暨主讲人、《创新路上大工匠》主编顾骏教授以“感受创新,体认中国”为题分享了书籍的设计思路和作为主编的编撰感受。他感慨,“创新之道就是创新者愉悦之道”,发现各位大工匠都讲到创新过程中的快乐,无论发现未知,还是解决问题,或是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都伴随着快乐和幸福。他告诫学生,报效国家可以有多种方式,现实存在个人选择的空间。如果能找到既为国家急迫需要,又为个人发自内心喜爱的专业方向,不是更好吗?创新很少一帆风顺,无论在顺或不顺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兴趣才是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源!顾骏教授指出,《创新路上大工匠》一书刻意突出“感受创新,体认中国”的主旨,希望读者能从作者讲述的有趣故事中获得有效的创新意识的传递。
我眼中的《创新路上大工匠》 源自专家和领导的分享
上海大学出版社戴骏豪社长,介绍了与上海大学明星课——“创新中国”相伴而来的《创新路上大工匠》的出版和编撰过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委员、宣传处处长曹荣瑞,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总编何云峰对当晚的公开课进行了点评。他们认为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课程,学科跨度大,对选课学生不设门槛,真正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会贯通,期待上海大学在“课程思政”整体试点基础上再接再厉,再结硕果,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希望上海大学的大工匠们,在悦人悦己的创新氛围内,再攀高峰。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彭卫国副局长表扬了《创新路上大工匠》在主题出版有特色、有亮点、有问题意识,希望上海大学出版社积极总结主题出版物的出版经验和方法,站在理论与学术出版的前沿,出版更多有前瞻性、创造性的主题出版物。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夏小和也对“创新中国”课程取得的示范性作用以及《创新路上大工匠》的出版发行工作表示祝贺,并认为《创新路上大工匠》的出版意义在于:一是让当代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国家的变化,有和别人对话的自信;二是坚定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三是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情怀,要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三点的落脚点便是“创新”,也即这本书的落笔点。
今年,上海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向每名上大新生赠送了一本《创新路上大工匠》,并由上海大学教务处、学工办联合发起了准新生读书征文比赛。部分参与征文比赛的学生也来到了现场,参与互动。课后,课程班的学生继续在乐乎论坛课程圈子发帖表达听课感受。学生王治野说:“今天学校举行了‘创新中国’公开课暨《创新路上大工匠》出版论坛。引用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曹荣瑞老师的话说,这是一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讲座。随着一位位教授的上台,仿佛我的世界又被打开了一扇扇窗户。随着课程的不断继续,创新已经不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神秘话题,创新不仅与无人艇有关,不仅与化合物有关,又与小白鼠有关,又与我们的心脏有关,创新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体会是,许多生活上的问题如果深入思考,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创新,就会有许多创新的方式和方法。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人们独有的能力,但更需要的是创意的态度、动力、环境。是兴趣与智慧的结合,是知识与内在的结合,是对追求与服务社会的结合。创新路上,感谢老师们一路同行。”(殷晓 徐雁华)
当晚,东方卫视夜新闻栏目作了报道。
http://www.kankanews.com/a/2017-09-27/00181698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