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存款口径调整是适应金融创新
12月29日,社科院金融所银行室主任曾刚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央行[微博]存款口径调整是适应金融创新的制度调整;时点为零是短期政策选择,长期有可能大于零,跟其他存款一样的考量。
首先,从制度角度看,制度完善,央行管理统计制度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负债多元化,非存款化发展很快。从央行角度看,对银行货币信贷进行管理的话,必须适应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把新的类型纳入监管和统计口径中来。在原有一般性存款的基础上,把新的金融工具,负债来源,纳入一般性存款范畴中来,适应了金融创新的过程,有全景透视。
第二,不交存款准备金是短期举措。目前实体经济环境不太好,如果纳入后又交存款准备金,产生紧缩效应,不太符合宏观经济环境。目前应该稍微宽松。不对信贷产生紧缩影响。实际上,分母变大后,对信贷还有宽松的效果。
从趋势上看,未来随着实体经济回暖,常态化,经济信贷开始变得相对宽松,未来可能把存款准备金加上,从不同存款类型采用同样监管的标准,完全有可能的。短期内不太可能提起来。目前需要宽松货币环境。
记者:可能释放多大流动性?
曾刚:这个跟降准不一样,实际上没有释放任何流动性出来,银行手里是多少钱还是多少钱,降准不一样,会向市场提供新的流动性;相同之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部分银行的信贷能力,因为部分银行受存贷比限制,有些银行接近75%了,绝大多数银行远没有接近75%。到了75%的银行确实受到存贷比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扩大分母做法可以把这些银行的贷存比往下降,带来一定放款空间,能够起到和降准相似的结果。没有银行的资金,只是增加了银行可贷款的能力,至于银行会不会贷款,在实际中有没有受到贷存比的约束。绝大多数银行,包括四大行,贷存比距离75%差的多,有的40%多,钱是用不出去的。只有贷存比达到75%银行,存款增加了,贷款才可能增加一些。低于75%的银行,之前就没有把这个额度用完,现在给他多的能力,但没有降低资金成本,没有任何道理增加他的贷款。受到约束的银行会增加贷款能力,但是从整体看,能够增加的远不如想象的多。实际怎么,还要看银行的反应。现在客观上讲,资金成本没有下来,流动性没有增加,企业风险还在,还很高,没有任何理由说他以前不贷,现在就开始贷款了。不宜过高估量对银行信贷所能产生的影响。
记者:银行有没有可能把一般存款转为同业?
银行把一般存款转为同业的可能性很小。这样不划算,现在一般存款利率3.3%,同业在4.5%以上,差了大概1.2个百分点,甚至更高。把低成本资金来源,转为高成本资金来源,即便少交了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还有1.6个百分点的收益。据测算,当一般储蓄存款利率水平和同业存款利率差小于0.9个百分点,这种套利有可能获利的。但是,如果大于,银行不划算了。现在是1.2个百分点的利差,这种转换,银行是要赔钱的,在现实中银行是不会去做的。除非个别银行出于特殊目的,有可能小范围内做下。
记者:对上市银行影响如何?
看银行结构,同业业务比较多的,同业资金来源比较大,这样调整导致可贷款能力上升,在短期内,对这些银行相当于利好,但是长期如果对这部分存款征收存款准备金,会变成利空的,反倒是个坏消息。例如,兴业银行(16.04, 0.49, 3.15%),今天市场表现比其他银行好一点,同业业务在银行资金来源占比好的,在短期内收益高一点,但是长期,如果央行政策改变了,开始征收一样的存款准备金率,利好就变成利空了,兴业受到的打击反而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