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大讲堂】第41讲:上海交通大学刘西拉教授应邀作“21世纪的人才”主题报告

12.11.2014  14:45

      11月1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刘西拉教授做客我校“科学•人文大讲堂”,应邀为我校学生作“21世纪的人才”主题报告。报告在同德楼一楼报告厅举行,150多位师生聆听了报告。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兵勇在报告会前同刘西拉教授就我国人才培育的现状、改革的重难点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并全程聆听了刘西拉教授的报告。

      刘西拉教授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现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委(国家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责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曾获“北京优秀教师”和“上海教学名师”称号,两次被上海交大学生推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2013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授予他“卓越工程教育奖章”,该奖每两年在各国科学技术学会推荐的多名候选人中评选一次,每次只授予一人。

      刘西拉教授从自己在国际综合防灾一次会议上作报告的经历开讲,列举大量的实例,阐释我们的时代,指出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是文化产业、人均收入、文教娱乐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多问题,尤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过多、资源匮乏等问题,进而谈到了在“已经走在世界中央”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同学的要求,即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来重新审视自己:

      所谓知识,是由“实践”、“理论”、“计算”构成的三角。我们首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的概念。刘西拉教授用模型推导、学术中的实例来论述了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要,一切真知来自于实践经验、实践第一;而在谈到“计算”时,刘西拉教授提了“计算机的思维”的概念,就是要讲究人机分工:人靠思维解决较乱的问题,机器靠快速搜索解决繁琐的问题。他用APEC烟火演出、IBM的深蓝机器对战棋王等生动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

      在谈“能力”这一点时,他表示能力最重要的依次有四种: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其中适应、合作的重要性优先于我们平常所以为的“创造能力”。 他总结说,“知识”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力”这一点则要求教育重点从知识的灌输到能力的培养。“素质”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谈完这三点要求后,刘西拉教授还补充了几点希望,首先是个人理想追求方面,他分享了钱学森、邓稼先等先生们的故事,还用自己身边同学的实事,告诉我们要有理想、愿意为百姓做点事,要去追求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的讲述,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对人民幸福的追求。其次,刘西拉教授也希望年轻人要有“竞争意识”,要“发现自己最好的地方”,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最后,归根结底,还是要踏踏实实工作。一“土”一“木”,创造我们的未来。“大家有一个很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努力”。

      刘西拉教授的报告浅显易懂,富有逻辑,视野开阔,囊括中外,感染力强,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座的同学无不深感认同,多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中国大学发展方向、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对公私的理解向刘西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刘西拉教授也一一做了细致的解答。

      (供稿:胡磊(学)、刘福忠 供图:曾方子(学)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