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传感与逻辑门国际会议在我校举行

10.11.2014  12:22


图片说明:会议现场

        11月9日,35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华理,出席由我校主办的第四届分子传感与逻辑门国际会议,深入研讨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特别是分子传感与分子逻辑门、超分子组装和分子机器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据介绍,此次国际会议将持续至11月12日上午,大会的主题包括分子传感器、分子逻辑门、超分子组装及其分子机器等多个方面。我校校长钱旭红院士、党委常委田禾院士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曲大辉教授担任大会秘书长。  
图片说明:钱旭红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片说明:田禾院士在开幕式上讲话
        在9日下午举行的开幕式上,钱旭红院士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我校概况。他说,分子传感与逻辑门国际会议首届会议于2007年在我校举行,此次会议为第四届,又回到华理举行,作为主办方深感荣幸,“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将对分子传感和逻辑门等有机光电功能分子,以及它们的应用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讨论。”田禾院士对大会的历史和此次会议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  

 

图片说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David A. Leigh作报告

        其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David A. Leigh的大会报告拉开了这场学术盛宴的序幕,他在主题为“最小分子机器的构建”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在人工分子机器领域的最新进展及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  
图片说明:听众提问
        此外,本次研讨会还安排了4场大会报告,分别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化学会志副主编Eric V. Anslyn的“超分子探针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Jonathan L.Sessler教授的“杯[4]吡咯:阴离子调控的分子容器的识别、自组装以及分子逻辑”;日本九州大学教授Seiji Shinkai的“从传统分子机器到动态仿生体系”;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A. P. de Silva教授的“分子逻辑计算”。       除大会报告外,会议还设有33个邀请报告、50个口头报告及140余个墙报。来自韩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日本、荷兰、爱尔兰、瑞典、印度和中国等25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学术报告、墙报、专题研讨等形式,对目前分子传感与逻辑门、超分子组装与分子机器等相关研究领域最前沿、最热门、最普遍的研究方向和多个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会议期间,大会组委会还分别向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Jonathan L.Sessler教授、日本九州大学Seiji Shinkai教授颁发了2014年度的分子传感和逻辑门奖,以表彰Jonathan L.Sessler教授在比色型探针、杯吡咯的自组装以及分子逻辑器件的设计等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Seiji Shinkai教授在分子机器、功能杯芳烃、超分子凝胶等领域的重要贡献。  
图片说明:来自25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大会对加速我国在该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以及提高我国在化学与化工领域的世界影响和地位,都有重要意义。”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分子传感与分子逻辑的研究目前涉及到材料、化学、物理、微电子、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界面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在复杂生物和环境体系的内状态信息表达、药物高通量筛选及荧光组织化学研究领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