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出版公司实行"合伙人制" 纸质出版业或变革
5月8日消息:在图书出版业整体萧条的当下’有一批编辑经手的每一本书几乎都是百万级畅销书’这让人们看到纸质出版正在发生的变化
民营出版公司读客图书宣布实行合伙人制度,5位新晋合伙人每人得一辆宝马车。消息放出虽已有时日,却在行业内持续发酵。合伙人制度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常态,在传统的出版业推行合伙人制度是否可行? 传统行业纷纷创新转型之时,合伙人制度又将为出版业带来什么变化?
不仅有宝马车,还有年终分红
给员工奖励宝马车,被解读为公司的营销之举。读客新晋合伙人程峰说:“有人在朋友圈直接问我‘车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我说,哪怕明天辞职,车也能开走!”听到这样的回复,同行们都有些感慨。
“我们的合伙人不仅能拿到一辆宝马,还能获得公司的股份。不过与互联网创业公司只有上市才能兑现不同,我们每年都有分红。”读客董事长华楠如是介绍。
来到读客公司,眼前景象,与其说像个出版社的编辑部,倒更像是一个创业公司:所有的编辑都集中在一间大办公室里,彼此之间甚至没有隔板。而环顾四周,墙上贴着红色口号标语。只有一侧书架上读客出版的各类畅销书整齐地排列,提醒着这家公司的产品———图书。在这个百人规模的团队运作之下,每本图书的出版都是一个项目,依靠不到10人的团队全程跟进,打通编辑、发行、营销等各个环节。
程峰是读客图书合伙人中最年轻的一位,这个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从实习到现在已经在公司待了6年。跟着老师从校对开始,从《藏地密码》再到《参与感》,他经手的每一本书都是百万级的畅销书,在2014年还获颁“中国年度编辑”,如今他已经是9人团队的负责人。他的成长之路体现了读客对于合伙人的标准———相比行业内的顶尖编辑,公司更看重大学毕业生,或者有一两年经验的新人。
出版制度应更灵活,给编辑更大的选题变现权
有业界人士认为,出版社与律师、会计等实行合伙人制的行业一样,都对智力资源高度依赖,核心员工的价值体现在其掌握的行业资源上。一些核心编辑对作者资源的掌握就具有一定的垄断性。2008年6月,路金波转投与辽宁出版集团合作成立的“万榕书业”,他手上的知名作者也自愿跟随他“转会”。与其说是认出版社的品牌,作者更倾向于认编辑的个人品牌。
早在2012年,湖南出版集团就在事业部试点合伙人制和事务所制,鼓励优秀编辑成为出版社的合伙人,为作家提供点对点的终身服务,并希望以此为转型契机,使出版社从“来料加工商”变为“出版综合服务商”。也是同一年,曾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累计贡献了2000万元营收的资深策划人脚印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立之初,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投入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脚印个人投入15万元。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图书工作室便是个人与国有大社的“合伙”。
除了更丰厚的待遇,合伙人制提升的还有编辑的自主权。成为合伙人,意味着进入决策层。脚印说,作者的版税多少,自己就可以说了算。在程峰看来,让编辑成为出版社的合伙人、决策者,使得编辑们有了奔头:“在这行做,看不到‘天花板’。”
不过,尽管有着智力资源作为天然的合伙人制培育土壤,三年多下来,囿于体制、资本等各种因素制约,真正实行合伙人制的出版机构屈指可数,倒是以项目合伙的方式,让传统出版大社与民营出版机构有了更多的资源共享与互动。在脚印看来,是不是合伙人制无所谓,但在出版制度设计上确实可以更灵活些,要给编辑更多的实现选题的权力。“出版资源是个大概念,有些是个体摸不着的,编辑个体能在做内容上发挥其能力,并有相应的收获,就是相得益彰的制度。”
合伙人制的引入说明出版业并非夕阳产业
合伙人制的引入带来巨大的利益激励,难免有人忧虑,这会不会导致图书出版更倾向于迎合市场?
在图书质量上,资深编辑领头的工作室丝毫没有含糊。脚印说,在成立之初,“全国同领域的高质量、高水平,社会经济‘双效益’突出,能够产生出比较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或标志性产品”这一条就被写进合同之中。去年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便是工作室出品的。一部180万字的巨著,其编辑出版的过程可以用“步步惊心”来形容。她说,这本书光是选题策划我们就已准备多年,因为涉及重大历史问题,史料考证等都需要花费大量心力,为此工作室制定出一个详尽周密的工作计划,每一卷都按照一边编辑、一边修改、一边报审的节奏进行,大家在作者住地、国家图书馆等处几头跑,最终以4个人的团队完成了编辑甚至后期的推广工作。
高效、高质之外,合伙人似乎也能辅助公司培养人才。读客董事长华楠表示,公司看重的不是编辑每年挣多少“码洋”,而是要看员工对选题的开发运作能力。进而,他把合伙人制理解为“裂变”,所以新晋合伙人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发掘、培养新的合伙人。
各个出版机构对于合伙人的定义、实施各有不同,不过,不管是机制变革还是运作创新,图书编辑能够获得与能力相匹配的收益,都让人们相信出版业并非夕阳产业。
程峰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出版编辑,毕业时小伙伴多数去了报社,有的干脆转行,真正坚守在图书出版编辑岗位的不过两三个,“这是如今出版专业的常态”。可就是坚守的这两三个,如今都有不错的成绩,在程峰眼里,出版业大有可为。抱定这样的信念,程峰见证了公司从十几人的小团队成长为有百余人的公司,而他的收入也一路水涨船高,从一个月三四千元到如今数十万元的年薪。
也许,编辑个体的收入水平不能成为衡量产业发展状况的最重要标准,然而合伙人至少透露出一个信号———纸质出版的行业变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