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童书展13日开幕 打通优质童书国际"出海口"[图]

13.11.2015  09:00

  原标题: 打通优质童书的国际“出海口”(附照片)

昨天下午,展商在世博展览馆布展。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5万余种中外童书新品上架,吸引来300余家国内外童书出版和文化创意机构、千余位童书作家及插画家亮相,100多场专业活动展示海内外最新的童书佳作……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今天在世博展览馆开幕。

  近些年来,中国的少儿文学读物“走出去”的步子明显加快,许多作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走进全球多个国家的书店。但有业内人士直言,童书出海的步伐不仅仅是把作品翻译成外语就够了,还要磨合更多新的合作模式,提升国际资源的聚集度及效应,让优秀文本与插画产生更多碰撞,使更多好书“”往全球读者的手上。出版人海飞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文学市场,中国的作家和出版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读者群体,但在儿童文学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道路上,我们仍需要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和具有公信力的奖项,助力打造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高地,而上海国际童书展正在进行着这样的探索与尝试。

   以“量身定做”代替简单走出去

  作为中国首个国际性的童书展,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将举办各类阅读推广、作家推介、专业论坛、交流互动活动,呈现更丰富的国际童书版权交易品种,发布鲜活市场数据。上海国际童书展运营方励展博览集团项目总监汪韧春把上海国际童书展比喻成打通优秀童书作品和作家的国际“出海口”,他非常在意这里可以聚焦更有效的专业交流,集成更优质的创意产品品牌。

  这种专业交流,从近两年的合作模式转变可见一斑。以往传统意义上的走出去,就是把图书翻译成另一语种输出到对应的国家,但现在的童书国际合作更强调“量身定做”。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好困好困的蛇》等一批图画书,出版社邀请波兰画家麦克·格雷涅茨赴江西南昌,经过整整6个月采风、面对面交流,才最终合作出炉。

  还有一种联手方式,是中国作家与外国插画师在创作中沟通,以恰如其分的表达融合中外元素。中国作家唐亚明与日本著名铅笔画家木下晋牵手,合作出版了图画书《熊猫的故事》,将中国风与日式风格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与安徒生奖插图奖获得者、巴西插画师罗杰·米罗合作,出版了作家曹文轩的作品《羽毛》绘本。当时,曹文轩与米罗经过多次交流,最终达成了以羽毛为全书线索的方案。米罗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喜欢广袤天地里的飞禽走兽,书中以一根羽毛的御风而行,串起翠鸟、布谷鸟、苍鹭、巨嘴鸟,呼应作者文本的哲学意味。

  海飞说,这些图书的出版质量上乘,国际影响力较大。看得出,新型合作出书模式的探索,将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有个金风车俱乐部计划,正是针对全球有版权购买意向的出版社、文化公司、绘本馆、少儿图书馆,促成决策人之间的点对点定向邀请,以专业对话推动童书领域的国际化与活跃度。

   以高品质奖项为新锐亮起聚光灯

  除了鼓励促成中西方作家与插画师的对接,上海国际童书展也想方设法打造具有公信力的国际奖项,为新人新作亮起聚光灯。

  2015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评选昨天揭晓,该奖项启动时就得到了中外多家出版社的积极响应,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家出版机构的近百种图书参选。本届年度特殊贡献奖颁给了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国际格林奖评委蒋风,年度作家奖由丹麦著名插画家汉娜·巴特林摘得,并评出了15部获奖图书。

  有专家指出,今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在主题挖掘和文字表述上,不少作品都呈现出新的突破,体现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从容的姿态。比如常新港《我想长成一棵葱》、李东华《少年的荣耀》、郑春华《光头校长》等获奖作品在题材上更加丰富多元,体现了作家对儿童生活的细致入微洞察,不流于单纯的善或恶,注重探寻青少年多层次的心理空间与精神世界。“我们打造高品质奖项与交流平台的根本目的,还是希望能把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出版家都吸引过来,有归属感,有成长学习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