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冷饮品牌"物以类聚" 业内:品牌集中度明显
原标题: 冷饮江湖:三个冰柜里的竞争
据《劳动报》报道,这个夏天申城天气先冷后热,冷饮市场也走出了V型反转。作为零售终端,小小的冷饮柜台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记者采访中发现,虾有虾道,蟹有蟹路,冷饮品牌也往往“物以类聚”。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这些冷饮品牌在冰柜中贴身肉搏,在不见硝烟的竞争中上演着一出冷饮江湖。
便利店:进口冷饮主战场
日本的明治、韩国的乐天,不但有北海道牛奶、哈密瓜、蜜豆等诸多口味,在造型上也有雪糕、三明治、鲷鱼烧、塑料包装果昔等诸多不同选择。罗森、全家、7-11等24小时便利店的冷柜相当“国际化”,当然,价格也最高。
记者昨天在位于市中心的一家罗森便利店看到,两个冰柜里放着八喜、和路雪、伊利等多个品牌的冷饮,不仅如此,还有各种口味的哈根达斯、韩国的宾格瑞冰棒,日本的明治炼乳芒果雪糕,源自马来西亚的马来酷冻榴莲味雪糕……记者发现,除了价格相对不算高的巧乐兹、千层雪等,大部分冷饮售价都超过了7元,且进口冷饮的比重接近一半。
罗森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罗森便利店的冷饮根据品牌知名度和销售情况进行调整,近年来逐步从之前的国产品牌转变为进口品牌商品。“销售最好的是和路雪的梦龙系列,相对蒙牛等价格较低的国产品牌则相对而言销售平平,随着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的提高,销售逐渐向进口类冰淇淋转移。”
街头小店:“东北风”包场
“东北大板卖得最好了。”在福建路上的一家烟纸店,老板娘这样说道。只见这家小店门前,放着一个专门售卖东北大板的冰柜,而在另一个大冰柜里,记者发现了冷饮堆中有几支“光明牌”盐水棒冰。老板娘告诉记者,光明牌盐水棒冰以前曾经一度热销,“那时候都是十几支十几支卖的。”但是因为利润太薄,现在小店已经不再大量进货了,只是附带着卖卖。
相比于渐渐消逝的“老味道”,“东北风”则席卷小店。根据老板娘的介绍,东北大板自去年登陆申城以来,销售额占到整体冷饮销售的接近一半。记者发现,不少书报亭也开始引入东北大板、中街大果等东北冷饮,增加销售种类。“别的冷饮都不卖,就卖这个。”一位书报亭管理人员这样说道。
大卖场:跑量卖盒装冷饮
在浦东的一家沃尔玛超市内,记者发现,近10个冷饮柜台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冷饮,品牌覆盖齐全,价格亦比小店便宜不少。记者发现,该超市内销售的多为盒装冷饮,可爱多蛋筒、伊利巧乐兹、和路雪红豆棒冰等多为5支以上的包装。据营业员介绍,超市里卖得最火的居然是五支装的梦龙。“市场上单支是8元,现在盒装5支促销卖35元,白巧克力口味的一天要卖出几十盒,都快卖空了。相对来说哈根达斯买的人就少一点。”
不过记者发现,不论新老品种,盒装售价都超过了10元,通过跑量的方式进行销售,而最“低价”的冷饮折合单支也要1元。相关人士介绍,今年开始,原来的盐水棒冰、绿豆棒冰、赤豆棒冰都不再进货,“从销售上看,同样卖这么多,盐水棒冰肯定赚的少。而且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同一口味也有多种品牌在做。”
业内:品牌集中度明显
“在上海冷饮市场上,有两种流通渠道。一种是以超市、卖场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渠道,另一种是经销商为代表的传统流通渠道,他们可以将冷饮铺货到街头小店,同样也很有竞争力。应该说,这两种方式是互相补充的。”上海市冷冻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金祖卫说。
金祖卫告诉记者,在上海市场,工业化冷饮产品的年消费规模在12万吨左右,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平稳状态。“从区域布局来看,中心城市的消费这几年一直稳步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而周边乡镇的市场则表现出了较快的增长趋势。”金祖卫说,中心城区主要还是一些大品牌。
上海一家市场机构今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对上海及周边地区超过4000家卖场、超市、便利和专业店的零售监测,在冷冻饮品(冷饮)品类中,和路雪(梦龙)、伊利、光明、八喜、蒙牛、乐天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80%,优势品牌的集中度明显。
“市场品牌集中度高,产品质量稳定,价格也稳定,对消费者是有利的。”金祖卫表示,这也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