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扫墓也要讲究"少儿不宜"? 专家:传承家风的好契机
原标题:冬至扫墓也要讲究“少儿不宜”?专家:传承家风的好契机
图片说明:带孩子扫墓是很好的传承家风、祭奠先人的好契机。网络图
东方网12月20日消息:冬至,是中国人传统的扫墓、落葬时节,又以最近几个双休日和明天的冬至正日为高峰。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市民看来,这样的活动却是不能带幼儿甚至已上小学的孩子参加的。有的是怕孩子进入墓地会吓着,有的是怕孩子留下“恐怖”的印象。这是否有道理呢?扫墓也要“少儿不宜”吗?
扫墓陋习需要改正
“无论是清明、冬至或其他前往扫墓的日子,的确很少看到小学以下的孩子,不少家长也尽量避免幼小的孩子进入这些地方。”上海文化学者马尚龙说,殡葬民俗也是一种文化体现,这样的活动在西方国家已经是十分文明了,但反观我国的有些殡葬习俗,因放鞭炮、烧锡箔而烟雾缭绕,还有的因香烟、老酒、小菜等贡品的摆台撤台而弄得一片狼藉,这样的陋习氛围当然会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带幼小的孩子前往,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习俗并不妥当。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冬至、清明这样的日子称作是所谓的“鬼节”,是要早早回家的,特别是不能天黑后还“野”在外头,因为“太阳一落山,妖魔鬼怪就会出来了”,小孩子尤其要当心。其实,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般当天都会早点回家,因为天黑的早,“阴极之至是为鬼节”。正是源于这样的认识,有家长就会误以为在冬至和清明,要对幼儿给予特别的“保护”,因此,也演变出了扫墓“少儿不宜”的以讹传讹。
从小铭记缅怀先人
马尚龙说,变“少儿不宜”为老少咸宜,就需要对传统的殡葬习俗进行文化改造。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中,举家扫墓祭拜先人,而且只要是上了家谱的都必须一个不落下,这也被认为是传承家风、家教的很好契机。也就是说,自古以来我国的民俗中就没有什么扫墓“少儿不宜”的说法。
在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王裕如教授看来,孩子要避开扫墓活动的做法并不可取,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祭奠长辈、缅怀先人的日子,孩子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是不该缺席这样的家庭大事的。而且,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青少年自然是参加国家公祭活动的很重要的群体。所以说,无论是国家的公祭还是家庭私人祭奠,所谓担心小孩子会“害怕”“恐怖”等,都是无稽之谈。马尚龙也认为,恢复和倡导在冬至、清明这些特定日子举家祭奠先人,在现代社会也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现在的家庭规模在缩小,几代同堂少之又少,亲人间天南海北四处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多,那么,把全家人凝聚在一起的活动,扫墓或将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了。
王裕如说,五六岁孩子所经历的事情,会在心里留下较深印迹,让孩子知道跟着父母是去给谁扫墓、哪些先人是需要永远铭记的,以及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的小“家”是怎么来的,这都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教育,是给孩子的成长注入先辈激励的正能量。至于说小孩子会“害怕”,那也多半是大人给了他们过多的负面解释甚至恫吓,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