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五成农民工上网找工作 最爱看职场鸡汤文
扫码进入招聘页面,填写相关信息投递“简历”,等待电话回应……昨天,在松江区的一家职业介绍所内,笔者发现许多农民工正围着一名公司人事,在他的指导下扫码进入公司的招聘页面,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正月十五刚过,赶回老家过年的农民工们纷纷回到上海,开始新一年的工作。近日,笔者走访多家职业介绍所,试图看看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他们的就业方式、就业意向有哪些改变?
择业渠道
54%受访者会上网找工作
“第一次扫二维码找工作,看能不能扫出什么”
在松江区一家职业介绍所内观望了2天,小叶终于利用职介所里的终端机,向中意的车间工人职位投递自己的第一份电子简历。为了这份工作,小叶表示自己可是“吃尽苦头”。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老乡帮我介绍过一份工作,但那是一个顶替别人的急活,就让我工作一两个月。我想想不适合就推辞了。”讲起到上海的“打工记”,小叶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在拒绝老乡后的第二天,他花了15块钱在附近的网吧里找起了工作。作为一名90后,小叶对电脑操作并不陌生,他随手打开招聘网站,左手支着头,右手熟练地用鼠标在网页上点击着。半小时后,他摇了摇头,“网上的招聘信息没有合适的。”小叶表示,自己想找一份“能让自己成长”的技术活,“销售、快递类岗位我不是很喜欢,我想做那种工厂里的技术活。苦点累点这都没啥,关键是能让我锻炼起来,好好地学门技术。”又搜寻了一番后,小叶决定去一家中介碰碰运气。谁知道,中介张口就问小叶要500元,“他们说给了就能帮我介绍更好一点的工作,不给的话就要碰运气了。”从老家带来的生活费中抽出500元交给中介,小叶开始了回家等消息的过程,“等了一周,啥消息都没,这才知道自己是被骗了。”无奈之下,他还是来到了正规的职介所,“至少这里靠谱,还能探探大家的情况。”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招工方式最方便呢?”“找到后立刻就能给我回复的,最好能直接签合同干活的,这样才能让我心定。”面对笔者的问题,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在职介所窗外的信息栏旁张贴着不少中介公司的微信二维码,陈丽君和张祥两人正拿着手机对着其中的一个二维码扫码。他们前年在一家文具工厂内做车间工人,因为想回家多待一会儿时间,索性在年前把工作辞了。“第一次看到这个,想要试试看,是不是能够扫出些什么来。”他俩表示,虽然老乡曾经在网上找工作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但他们仍想尝试一下。“这总比打电话、跑中介省钱多了吧。”他们表示自己也不讲究工作环境什么的,只要有个稳定的收入就可以了。
和他们一样,许多农民工来到上海后难免经历“找工难”的窘状:他们有的选择听从老乡的建议,和老乡进同一个工厂工作;有的白白交给中介很多钱,结果却落得个杳无音讯。然而,网络化的线上招工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方式,让他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市总工会微信号“申工社”调查显示,有54%的农民工受访者会选择用网站找工作,仅有1%的受访者会通过APP来找工作。
就业标准
58%农民工受访者将薪酬待遇放第一
“还没了解工作内容,就先问工资多少”
至于就业标准,在上述调查中,58%的农民工受访者选择了薪酬待遇为主。
采访中,笔者偶然遇到了正在招人的公司HR吴先生。他表示自己从老家到上海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原本自己做的也是技术类工作,但因为每天的工作强度太大,工作环境又不好,自己最终还是在外面选修了行政管理一类课程。”他表示,选择人事工作是因为不少来沪农民工朋友在找工作这一环节中吃了亏,自己也想帮帮他们。
吴先生告诉笔者,不少来上海打工的农民工们目前最看中的还是薪酬待遇问题。“现在很多80、90后农民工,一上来找工作,还没了解工作的内容,就会先问工资多少,这多少也让我也吓了一跳。”
另一边,笔者又遇上了某一外卖平台的外卖员小胡。在接单间隙,他和我聊起了工作中的事,“我当初找这份工作的时候,就是因为它工资待遇高。”他告诉笔者,自己现在每个月除了有保底的基本工资外,另外接单、送单都有额外的提成可以拿,“我干得越多拿得也越多。”这样合理的薪资模式是当初吸引小胡的第一要素。
“当然,它的工作时间也是我喜欢的一部分。”小胡说自己本就不受束缚,相较于工厂里固定的工作时间,自己更喜欢灵活一点的工作。他告诉笔者,目前这份工作早上他可以睡得晚些,平时送完一单后他可以稍做歇息,晚上即便工作到很晚也没有关系,“反正现在年轻,晚上常常晚睡,用这时间出来干活送送外卖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