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农村垃圾治理全国领先 上海跻身首批通过验收的三省市之列
“田头建公厕”、“小桶换大桶、垃圾不落地”收集模式、农村湿垃圾积肥还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区绿化市容部门在全区开创了一系列农村环境建设的特色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引来全市乃至全国的聚焦,其中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松江代表上海接受国家级验收,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等10部门的认定。6月3日上午,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一行来到泖港镇视察,对我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当天召开的“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认定会议”上,上海通过认定,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三个省市之一。
资源整合管好环境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我区2015年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区委、区政府督办的重点工作。为规范各街镇“大分流”垃圾堆放转运场所管理,去年,农村地区的垃圾房等中转设施标准化建设在全区77个涉农村推开。垃圾房统一了外观标识,更新了老化设施,制度上墙,为新农村村容环境增色不少。泖港镇则先行一步,在新建村村口,与其他农村地区的垃圾房稍有不同,这里的垃圾房外多了两个“耳朵”,在现有标准上增加了建筑垃圾和绿化垃圾存放区,进一步实现分类运输和资源利用。
借助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优势,泖港镇还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注重资源整合作用。按照“合理区划、网格管理、定人定责、层层督查”的工作原则,将全镇划分为80个片区,每个片区不仅有全权负责的片长,每天定时巡查辖区环境卫生,而且划区配备专职的保洁员。以实际户数为基础,每15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定人员、定职责、定地段、定时段上门保洁。同时,通过落实经费保障和完善督查、考核制度,确保保洁员队伍稳定、健康发展,带动村容环境面貌发生根本上的改善。
做到湿垃圾不出村
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向来是垃圾治理工作的难点之一,将垃圾外运处置,不但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还有可能发生二次污染环境等问题。2013年,我区提出“一镇一站、一村多点”湿垃圾处置模式,率先在叶榭镇建设小型积肥池,试点“农村有机垃圾积肥还田”模式。每户村民家中有两个干、湿小垃圾桶,村保洁员上门回收时,将分好类的垃圾分别运输至村口垃圾房,其中干垃圾投放到干垃圾大桶,等待镇级环卫作业车上门收运,而湿垃圾则投放到垃圾房边的积肥池。
有机垃圾在积肥池自然发酵,约半年后可发酵成有机肥料还田利用。据叶榭镇往年统计,全镇13个村110个积肥点每天处理有机垃圾约9吨,半年共计产生398吨积制的有机肥,通过家庭农场主还田至368亩粮田。在试点成功基础上,该模式随后在新浜、泖港、石湖荡等镇农村地区推广。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完成建设300多个积肥点,今年计划新建65个。作为鼓励政策,村里每建一个积肥点财政补贴5000元。
将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湿垃圾可变成有机肥料还田,可回收垃圾则可回收再利用。
2014年以来,车墩镇16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级垃圾分拣场所,以集中分拣模式为主,配备专职垃圾分拣人员、配置打包机、设置可回收垃圾堆放点和建筑、绿化垃圾临时堆放点。对于可回收垃圾,各村可以自行处置也可以交由镇环卫所统一收集。据统计,将可回收垃圾细化分类打包,自行出售的几个村,每年总计可获得约2万元收入,年底时这笔收入将全部返还给分拣人员。
为进一步推动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车墩镇联庄村又创建了“手护绿”家庭积分兑换活动。2斤废纸、硬纸板累计1个积分,10个酒瓶、塑料瓶、易拉罐累计1个积分,5斤破旧衣物、鞋子累积1个积分……村民们只需按要求把可回收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称重,当场就可以获得积分,用于兑换生活日用品等。“手护绿”家庭积分兑换活动,使绿色账户从以往的居民区延伸到了农村。
再接再厉补齐短板
目前,全区共有77个行政村,56534户村民。在总结和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明确今年要围绕“稳增长、补短板”的工作思路,发挥区农推办成员单位作用,抓好经费保障,实现环卫设施标准化、保洁作业规范化、源头分类特色化、村宅管理自治化、垃圾处理资源化的农村环境管理“五化”目标。
今年,我区将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上,重点推进“四项”工程,即完成一批农村厕所新建改造任务;启动农村垃圾房标准化建设;推进湿垃圾处置“一村多点”微循环,积肥还田不出村计划落地;完善农村垃圾治理分类分流管理体系,探索资源回收“两网协同”向农村延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动员和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形成长效常态的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