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变客房 田园变公园 劳动变运动
廊下郊野公园枫叶岛如诗如画。 (资料)
上周日一早,天空终于放晴,人们心情大好。上午8时30分,在上海金山廊下镇,一场乡村田园半程马拉松比赛准时鸣枪,来自全国87个城市和9个国家的3000多名跑友争先恐后越过起跑线。
“我们就像在画里跑步。”这一场全程逾21公里的“半马”赛,就安排在廊下郊野公园里,沿途经过上海农业科普馆金山馆、万亩良田、奥运草坪、桂花林等景区,跑友们可以边跑边欣赏公园里的自然风光和新农村美景。实际上,去年此时,廊下郊野公园也是通过一场半马赛试开园的,由此成为全市第一座对外开放的郊野公园。眼下,一年已过去,廊下郊野公园收获了什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到底如何?
不期待短时大客流,喜欢细水长流
“这一年来,廊下郊野公园接待了多少市民游客?”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乐呵呵地讲了一个故事。去年10月下旬,郊野公园里的枫叶岛突然成了网红,那一片偏僻冷清的红枫林吸引市民纷至沓来,让当地习惯清静的农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短短5周时间,游客人数达到4.6万人次,最多一天甚至来了2万人次,车子达4000辆—5000辆。
我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沈文却话锋一转:“这只是个案,也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大多数时候,廊下郊野公园里,很难看到4万、5万的客流。去年一年,郊野公园大约接待了80万人次。”他接着说,虽然平时看不到大客流,但郊野公园的有些景点却是很红火的。
刚退休不久的曹月芳原是镇上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士。在郊野公园开园后,她试着在农宅里开出莲湘主题民宿,每天只接待2桌人吃饭,客房也只有4个标间和1个小套房,但她会为前来吃饭、住宿的游客提供“保姆式”服务。吃完饭去哪几个景点游玩、哪里可以买到优质蔬果……她都会安排好。这家小小的民宿很快红火起来。
这样的经营性景点,在郊野公园里有20多家。比如,山塘村的龙泉青瓷展示馆,每周末都有一大批预约好的家长和孩子前来,现场学习DIY制作陶器;中联蘑菇基地,一年也能吸引数万人前来参观蘑菇工厂,亲手采摘生态蘑菇;中华村农家乐里的富阿姨饭店,几十张桌子每餐都要翻好几次台面,来吃饭的八成以上是城里的回头客。
“我们并不期待大客流,也不提倡一次性或短时期的热闹,而是希望公园里的一个个点始终能生机勃勃,一年四季分批次、持续不断吸引高质量的小规模客流。”沈文说,郊野公园正在吸引各类创业者,为市民提供精细化、有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越来越丰富多元的社会需求。
农产品由“销售型”变“求购型”
廊下农民感受到增收致富的机会了吗?这里的农业和农产品有竞争力吗?
“农房变成客房,田园变成公园,劳动变成运动”——在当地农民眼中,郊野公园起码带来了这几个变化。
在廊下镇中华村,一幢幢农家小楼被锦江集团改造成宾馆客房,农民不仅有租金收入,还有充当服务员的工资收入,若是家里的蔬菜瓜果被游客或饭店买走,还有一笔现金收入。以前平淡无奇的乡村田园,现在成了吸引市民来放风筝、捉龙虾、发呆的大公园,许多田头出现一排排整齐的停车位。而打连厢、踩水车、插秧、挑担子等民俗活动,竟也成了市民喜闻乐见的农事运动会项目。与此同时,在这座郊野公园里,“销售型”农产品正悄然转变为“求购型”农产品。
郊野公园里有一个200多亩的天姆桃基地,据说那里产出的桃子都是听音乐、喝牛奶长大的,都论只卖,一只桃子售价二三十元。每年桃子上市,天姆桃总是不够卖,订购5箱以下的还必须自行去基地取货。如此,天姆桃子就成了“求购型”的农产品。
下个月初,这里的草莓也将成熟,据说去年每千克卖到80元仍供不应求。今年,基地还将推出白色草莓、苹果草莓、香美人草莓等新品种,并开发出一系列精致的休闲体验项目,届时市民不仅可以带孩子前往采摘草莓,还可以DIY做草莓盆栽、草莓派、草莓披萨、草莓饼干等衍生食品,亲身体验“第六产业”的魅力。
中联蘑菇基地种出的蘑菇,以生态环保高效的特点,备受市民和市场欢迎,一亩地产出可达200多万元,甚至超过工业土地的产出水平。
“这里的天姆桃,不施农药、化肥;草莓和蘑菇的生长过程也与众不同……”在沈文看来,人们知道这些农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并认识到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文化附加值,自然愿意出高价来求购。
枫叶岛火爆时,不少人竟通过“捡枫叶”发财了。他们把捡来的红枫叶,每3片装一个透明袋子,再现场封一下,卖给市民10元一份,十分抢手。还有人靠“卖鞋套”也赚了一笔。因为枫林里是一片泥地,成千上万的市民雨天要进入枫林,买一副鞋套也成了不小的生意。
“创业孵化农场”重生态有活力
“廊下不能以牺牲环境来促进农民增收,只有把这个地方的生态真正保护好,才能吸引城市年轻人来创新创业,使这里保持活力。”在沈文眼里,“生态”和“活力”是他最在乎的两个词。
几年前,有个年轻人在廊下办了一座马场,并租了数百亩土地养草坪,总面积达400多亩。如今,在镇里的引导下,这位年轻人整合了马场和草坪,利用生态优势接待市民来休闲、体验,提供“保姆式”旅游服务,很受游客欢迎。这座马场不知不觉成了“创业孵化农场”。几位搞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曾花4万元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大家每天对着电脑商量、琢磨,可能是在进行某个项目的研发。农场负责“包吃包住包玩”,帮助他们在生态宜人的环境中找到创新创业灵感。
而种植天姆桃的王卫国,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现在,他靠种桃就能年入数百万元,周边地区的种植户争相请他去上课,一堂讲课费就有上千元,一亩地的技术顾问费高达1万元。如今,他又在廊下郊野公园投入300多万元,准备种植能让市民吃了赞不绝口的草莓、葡萄。
以前,农村发展都是“抽血”式的,人们赚到一点钱就想离开农村,希望能进城买房、落户。什么时候年轻人赚了钱,不再心心念念想着去城里买房,仍想在农村土地上创业生活,城乡发展一体化就真正实现了,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再有鸿沟,只不过是风貌和功能上的差异而已。
廊下郊野公园希望推动“再小农化”创业。曾经的农村是小农生产,后来追求规模化农业,而“再小农化”则是指精细化的农业创业,一个个农场规模不大,但注入了生态、文化等内涵,能精准地满足都市人的多元需求,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
“在荷兰等国家,一些农场已不是我们传统概念里的羊场、牛场、蔬菜农场。”沈文希望,接下来,郊野公园里的一个个“再小农化”农场,也能尝试植入一些社会化功能,逐步提高农场主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让他们可以更加安心地在农村创新创业。如此,郊野公园的意义就远不止是一座“大公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