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重镇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路径探索
一场春雨过后,记者与乔占肩并肩站在田间,眼前这片近2000亩的土地几年前还由村民们零散地种植着水稻、甜瓜、西瓜及各类蔬菜,如今已是整个华东地区最大的马兰头产地,每天40吨的产量,已占据整个长三角市场销量的80%以上。外表俊朗的乔占是个标准的85后“新农人”,记者与他相识于去年由市农委主办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班”上,他当时的马兰头产业化项目路演反响不错。每次站上田头,乔占便不由自主地眉头紧锁,凝望着土地和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在“田园梦想”与现实瓶颈的对峙中思索突围路径。
“在想啥?”
“机械化收割。”
“有进展吗?”
“买了台收割机,用了两次,实在不行,搁在仓库里了。”
“啥问题?”
“机器没问题,问题在我这。一是土地平整度,二是标准化种植。”“有办法吗?”
“土地确实比较难,怎么平整都有高低落差,标准化是本来就要做的事情,8—12厘米的马兰头标准就是我自己定的。”
“摘下来之后呢?”
“深加工。”
“做什么?”
“汤圆、青团、粽子、净菜,当然还有销量最大的马兰头干。”“这些你都能做吗?”
“不难,可以。主要是食品安全和销售渠道。”
“现在进展如何?”
“王家沙的马兰头青团成了网红,原料就是我这里直供的,马兰头干的标准化包装和净菜配置服务,也都在跟超市和酒店谈,很快就可以进入市场。”
“难点在哪儿?”
“一、二产的衔接,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一是没有经验,二是有门槛。”
“门槛在哪?”
“主要是基础设施,比如污水纳管,我们做不到,环评就过不了。”“有啥影响?”
“影响大了,比如出口,我去调研过,韩国、日本、东南亚的马兰头衍生品市场很大,但我们卖不出去,主要就是卡在环评上,过不了就办不出出口许可证。”
“你能做什么?”
“目前我们已经从野生的二十多个马兰头品种中筛选出了最适合大棚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我自己给它命名为“一点红”,实现了二维码全程追溯,带动周边三个乡镇4000多亩的马兰头种植,让农民平均每亩增收近1万元。”
“当初为什么选择马兰头?”
“天然绿色食品、生长快速,多茬采收、少虫害、药膳同源,全年供应、儿时回忆……”
如果不是已临近饭点,这样的对话估计还能持续很久,是人最本能的对食物的需求,打断了我们对梦想的追逐与实现路径的探讨。可当一碗香气四溢的马兰头菜饭端到记者面前,仿佛梦想就在眼前,吃饱吃好,不就是每个人最初的幸福体验吗?
“鲜食米”的秘密
米,两处基地完全能够满足全镇稻谷烘干需求。
顾军表示,下一步“超日标”的技术要向全镇1.53万亩水稻种植区域全面推广,并结合西瓜、甜瓜等其他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研制相应的生物制剂,实现传统农药化肥的全面“双减”,围绕“书农”打造书院区域特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并力争带动辐射周边村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
“接二连三”不易
农业的绝对产值低,是农业吸引力不强的最大瓶颈,乔占把马兰头的市场份额做到了整个长三角的80%,农场内还有其他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可全年的收入依然买不了市区一套几十平米的二手房,农业如果始终不赚钱,如何有吸引力?如何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而要让农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唯有“接二连三”。
农产品的深加工就是工业化生产,但城乡二元化的基础设施配套成为制约产地就近深加工的重要因素。仍以乔占的家庭农场为例,他自己有烘干机器、包装设备,自己能做马兰头汤圆、青团、粽子、甚至净菜,但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其实这样的标准化流水线技术上并不复杂,关键是厂房用地、污水纳管等工业化配套的缺失,而由于农产品不易储存的特性决定了其异地加工效益就会差很多。
书院镇在此方面也力求突破,一方面是在政策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帮助有条件的农业生产企业,改造基础设施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比如辖区内的君安蛋鸡场,就通过改造,达到了环评要求,完成了蛋清的规模化深加工,产品实现了从鸡蛋到蛋糕的跨越;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工业区内寻求农业相关的企业,与农户合作接连起产业链,比如在书院工业区内有一家名为芳甸生物科技的公司,原本是生产有机肥的,但经过创新转型,自主研发了“植物营养液”,并在李雪村流转了300亩土地,建设了蔬菜基地,基地取名为“儿时记忆”,蔬菜采用会员定制、定期配送的销售方式,“植物营养液”远销东南亚,实现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显著。遗憾的是,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农业休闲观光游方面,书院的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塘北村已连续多次在本市“美丽乡村”的评比中名列第一,镇区临近东海,辖区内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又受临港资源辐射,交通便捷通畅,以“书院人家”、“葵园”为代表的品牌农庄在此深耕多年,但带动效应并不显著,归根到底还是缺少整体的规划和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对此曾多次深入塘北村实地采访的记者深有感触,这里民风淳朴,道路整洁,春天更是百花飘香,流水潺潺,可若真有大批游客前来,吃哪?住哪?走哪条线路?看哪些景点?几乎是一片空白。更重要的是,若没有充分的预案和提前规划设计,人流的涌入对于生态的破坏无法预估,还有安全隐患。而没有人的生态价值又从何体现呢?书院镇党委委员马妲球向记者表示,特色民宿的建设已纳入镇党委、镇政府未来的规划之中,文化元素的挖掘将是书院休闲产业的基本着力点。
销售方式上的创新实践
陆生兵带着记者来到院内,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小型的机器,把一把稻谷放入其中,按下一个按钮,散发着田野香味的大米便从机器的一端“流淌”出来了。“神奇吧,没见过吧?你在我这儿订100斤稻谷这个机器就送你了。”陆生兵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这就是鲜食米的秘密。”有了这种小型的碾米机,便实现了真正的稻谷直售。有了这个“神器”,市民再也不必担心买到被抛光和增白的大米,饭香中真的就夹杂着田野的味道,“鲜食米”,名副其实。陆生兵目前采用的销售方式是,预定稻谷,定期物流配送,机器免费用,哪天不订了,机器退还即可。“我估计成本1000元左右一台的机器是收不回来了,吃过这种直接用稻谷碾出的米,再吃市场上的普通大米就没有味道了。”陆生兵对自己的创意很得意。
信息时代的农产品销售当然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和掌握是现代农场主的必备技能。乔占关于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构想源于其在市农广校的培训期间,作为本市首批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他通过培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已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销售方面,更是如此。
2015年初,他先是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和“网站平台”进行推广和销售,但是收效甚微,之后又建立了一个手机APP的平台,同样关注度不高,而且其开发和维护成本让其不堪重负,但这些失败的经历,为他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乔占找到的自己网销的切入点,那就是借势而为,他通过与知名的农产品网销平台“一亩田”和“喜农农”的全方位合作,一举打开了市场。他说:“我们的马兰头在长三角市场上占据80%的份额,在这些知名平台上,马兰头的销售基本上只有我们一家,而且我们靠品质、靠口碑、靠信誉打响知名度,收购商在看到产品后,都会慕名而来。现在,网上销售这一块,已占据全年销售量的40%以上,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在成功的网络销售后,乔占做起了“微商”,凭借着产品的品质、信誉,在微商群中,已积累固定顾客超1万人,通过乔占的网络和微商平台,不仅能够购买到他自己农场的产品,还能买到书院的8424西瓜,甜瓜及高品质的马兰头干,超日标大米等农副产品,让书院的优质农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顾军向记者表示,如何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对于农业生产者,仍然是一门新课题。书院镇党委、镇政府始终致力于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品质保证,市场细分和精准供给。只要东西好,在信息时代,别人自己就会找上门。对此记者也颇为认同,在书院镇区内有一家宝军家庭农场,把“超日标大米”再进行精细化筛选和加工,推出专供孕妇和儿童的高端米,售价32元1斤,依然供不应求。“这个米无论用什么锅煮,只要锅盖有一丝缝隙,浓郁的稻米清香就会四散而出,口感香糯,不用菜都能吃好几碗,如果不好吃,价格又高,谁会来买呢?”五十多岁的农场主王宝军对自己的产品十分自信,从他口中不断说出的“用户体验”、“品质关注”、“体系认证”等新词汇,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现代农业经营者的眼界和思维。
乔占所在的庭娆家庭农场位于浦东新区书院镇,这里目前已是上海东郊为数不多的农业重镇,以种植8424西瓜闻名。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镇党委、镇政府从“五大发展理念”中找方向,确立了生态、绿色,共享农业的发展目标,培育扶持了一批像乔占这样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家庭农场主。书院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顾军向记者介绍,除了乔占的马兰头以外,目前书院镇重点打造的拳头产品是“超日标稻米”,目前其样品已通过了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瑞士SGS公司的检测,其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标准均超过了极其严格的出口日本标准。这种以生物制剂取代传统农药为核心,以在整个生长周期内最低农药使用次数为目标,以植物生长调节为手段的水稻生产体系,不仅提升大米的口感与营养,让农民增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小,前景广阔。
全程参与这一拳头产品打造的书院镇农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陆生兵给这个米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鲜食米”。在去年10月水稻成熟时,他曾带着记者在实地察看,当记者问他如何实现“鲜食”呢?他却卖起了关子,“一会儿带你去看了就知道。”陆生兵一边笑着一边又向记者介绍起了这一得意之作:“我们通过与南京农科院的技术合作,目前在整个水稻种植周期中,只需使用三次生物制剂,而传统的种植方式至少使用八次以上的农药,在去年的检测样本中,有318项无农药残留指标检出,重金属残留数值更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比日本标准还好。”
当时记者在“超日标水稻”的稻田中看到,水中的小鱼小虾、蝌蚪青蛙、螺蛳等生物随处可见,还不时地有白鹭和水鸟停留觅食,说明稻田生态环境良好。陆生兵随手摘了两秆稻穗向记者介绍,他们目前选用的品种是“南粳46号”,相比普通稻谷稻穗更长,颗粒饱满,细数一下,每株稻穗上的稻粒在140颗以上,比普通水稻多近30颗,有产量、有质量、有口感、有市场,无疑这样的产品才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才是从供给侧入手的农业结构性改革方向。
陆生兵向记者介绍,书院农投公司目前已联手该镇54家家庭农场进行推广,种植面积超过7000亩,农户所使用的生物制剂,统一配送到田头,按比例兑水喷洒即可,南京农科院的专家定期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产品统一标“书农”品牌,统一价格出售。
乔占对记者说,去年他也尝试种了一些“超日标大米”,售价8元1斤,上市第一天就卖了1000多斤,供不应求。
顾军向记者表示,农业生产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绝不能以牺牲农户的收入为代价,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农民增收的又一契机。书院镇从品牌培育、品种选育、可追溯体系建设和精准供给四方面合理布局,力争探索出一条符合上海实际的都市现代农业保障供给之路。
很多农户在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书院镇的相关部门也早有“预案”,比如为解决大批稻谷的晾晒问题,书院镇投入600多万元,引进6台30吨、6台12吨的低温烘干机,在塘北村、四灶村各开辟一处堆谷场,每处安装3台30吨、3台12吨烘干机,向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提供服务。低温烘干机具有不受天气和场地限制的优势,做到精确控制鲜食米的含水量。以一台30吨的烘干机为例,可日烘30吨稻
记者手记
写完此文,颇有感触。
拥有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64万亩的书院镇,是本市东郊仅存的几个农业大镇之一,通过多年的深入走访与体验,记者与这里的镇领导、村干部、农场主、农庄主早已熟识,几乎每次聊到深入之时,绕不开的总是经济发展问题。
墨西哥人曾经自嘲,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这话套用到书院,就是离上海太远,离临港太近。临港自贸区巨大的经济、政策与人才吸附效应让分配到此的资源高度集中,在书院镇区,几乎看不到任何商业楼盘,也没有大型企业,现代农业成了唯一的发展选项。无论是主动而为,还是被迫之选,这里都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都市现代农业规律的发展路径,那便是以都市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百姓生活可以依靠的“金山银山”。
记者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