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上海农业怎么+?

15.10.2015  08:58

 

■ 2015“互联网+农业”上海高峰论坛将于16-18日举办

■ “互联网+农业”(上海)研究促进中心将成立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自国务院 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各行各业践行“互联网+”的步伐不断加快。而随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互联网+”正式开启面向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等各垂直细分领域的风口,农业自然也不例外。与“互联网+”相伴而行,上海农业能否找到新方向、迈入新境地?“互联网+”农 业应该怎么加?政府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针对以上问题,本报记者对国家政策、学者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就此采访了上海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

本报讯 由上海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5“互联网+农业”上海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沪举行。本次论坛将以“互联网+农业”为主题,研讨如何通过“互联网+农业”为市场及企业营造创业创新环境,深入解析《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展示国内外“互联网+农业”应用案例,研讨农业物联网及智能装备应用、农业电子商务及农村金融创新等议题。

届时,政府相关领导、国内外行业专家,以及农业信息化领域的行业精英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机遇,进行思想和智慧的深度碰撞、交融与分享。

又讯 为了深刻、广泛地开展“互联网+”研究及应用,充分挖掘“互联网+”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2015“互联网+农业”上海高峰论坛将发起成立“互联网+农业”(上海)研究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促进中心”)。

研究促进中心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上海农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农村杂志社、上海市农委信息中心、重庆东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筹建,旨在为政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广大行业机构、科研院所等提供“互联网+农业”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决策支持服务以及探索实践上海在“互联网+”农业领域发展的新模式。

研究促进中心将在农业部及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聚合农业产业、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等三类主体资源,实现研究咨询、宣传培训、产业促进等三大功能,推动“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变革和模式创新。

机会

互联网+农业迎政策风口助力传统农业现代化

梳理政策文件不难发现,近年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表示要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2015年,一系列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相继出台,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和互联网与“三农”领域的融合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5月4日,被称为“电商国八条”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态度,指明了利用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发展方向。

时隔仅几日,“互联网+”提出后的首个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发布,六项重点工作任务中,第一条即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

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这一国家战略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在该意见圈定的11个“互联网+”重点领域行动中,现代农业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创业创新和协同制造。

在此之后,农业部会同国家其他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政策文件,农业这个看似最传统、最古老的产业,与互联网的关系正在变得更加紧密。

实际上,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开始,国家对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信息化不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而是开始强化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核心要素独立存在。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方兴未艾,正是这种生产力要素的影响力的体现。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互联网正在逐渐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互联网+”的助力,而消费者出于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也对“互联网+农业”充满期待。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依旧是靠天吃饭,缺少农业信息化的有效支持和带动。而“互联网+”可以有效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互联网思维提供的解决方法和工具,让农业生产和经营更加精准、高效,也倒逼农业提高自身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实践

路径日渐清晰上海实践成效初显

“互联网+”农业,具体怎么“”?

要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要用现在的管理理念价值链、供应链来武装整个农业产业,要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面的对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用“三个要”对此作出了阐释。他认为,“‘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也对“互联网+”现代农业作出了详细的阐释: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该《指导意见》还明确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四个主要任务: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此外,在该意见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重点行动中,还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实际上,在该《指导意见》明确的主要任务中,近年来,上海已在多个方面有所实践:

例如,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五环联动”(种植方案、智慧农业、品牌设计、溯源平台、农产品销售)打造供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产前、产中、产后和销售提供全面综合运营服务。上海博海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探索一二三产融合互动,从单纯的团膳服务企业,发展成为自有及契约式直控种养殖基地,拥有现代中央厨房、美食广场、连锁门店、酒店餐饮等多元业态,通过资本经营拓展空间,丰富一二三产业链对接的内涵。在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方面,本市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家庭农场、合作社信息均已录入信息管理平台。松江区还建设了自己的家庭农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

在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中,上海作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三个试点省市之一,构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农业物联网云平台;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了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如上海国兴农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草莓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模式,上海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养殖远程控制应用模式,上海多利农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蔬菜节水、节肥、节药模式等。此外,上海农业布局规划动态管理系统采用WebGIS、移动GIS和航空遥感相结合技术,完成20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字化上图,数字化农用地有11种类型、30多万个地块。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本市积极培育和支持B2C、B2B等多种形式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并逐渐形成了以“菜管家”、“海客乐”为代表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以“都市生活”为代表“产加销”自有网店模式和以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为代表“订单加会员”模式等三种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从事电子商务的合作社及企业年销售额2亿多元,占其全部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4月6日,在上海市召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动员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强调,上海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特别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促进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

当前,上海正在推进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上海市2015-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助推“互联网+农业”,主动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今年6月,沪郊首个“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落地崇明。该平台通过“1+1+N”模式,为平台上的逾300余农企提供产品销售连接、政策分析、金融支持与投资理财、项目申报等一条龙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帮助农企增销三成。种植大户蔡毅已成为该平台的受益者,“以往每年的销售额在150万元左右,通过加入这一‘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不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有机蔬菜的销售单价也得以进一步提高。”

成立于2005年的多利农庄率先提出“智慧农庄”的概念,将国际先进的智能化培育控制、农业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质量信息追溯系统等技术,与多利农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仓储、配送、运营的产业链相结合,通过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打造连接各生产基地的人、车、物、信息等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管控,为互联网+现代农业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目前,本市正在根据《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要求,编制《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关于本市促进“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记者从上海这份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看到,重点研究推进的“互联网+”项目中,农业经营、农业生产、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追溯、电子商务等,均有所涉及。同时提出“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而在《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也重点提及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农业生产‘智造’新技术、农业服务业新产业、‘智造+服务’新业态、农业跨界融合新模式等农业‘四新’经济发展”。

问题

农业产业链效率低下“互联网+”农业仍存短板

随着“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在互为风口的“互联网+”和现代农业之间,似乎也不全然是一帆风顺的。

今年8月底,农产品B2B平台一亩田公司突然陷入“裁员”以及“撤资”风波。一亩田公司作为一家从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出发的“准互联网+农业”思维的企业,先后开展了农产品价格查询、移动互联网应用、线上线下贸易对接、一亩田研究院、大客户服务等业务,尽管它的业务始终没有偏离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的初衷,但还是遭遇了困境和商业模式上的质疑。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至少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农业和互联网绝对不是一“+”就灵的。

农业本身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其互联网化的改造也必然更加复杂。从产前的育种、农资、农机具,到产中的种养、管理、采收,再到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流通、销售,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农业产业链效率相对低下,尽管每一个环节都给互联网的介入留有足够的空间,但试图通过互联网一“+”就灵,还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也撰文指出,互联网在农业上发挥何种作用,取决于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和对农业特点的把握。他认为,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是世界性难题,由于农产品刚性需求和消费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加上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农业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根据市场信息调节生产,  因而无论互联网信息更新如何及时、供销信息如何对称,互联网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或者成为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的完全充分依据。

找料网CEO王耀军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农产品的标准化实际上是网上销售的一大瓶颈,这一瓶颈的打通,只能伴随着线下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进行。他还表示,农产品和其他消费品不同,一份农产品从田地搬上餐桌,中间经过的仓储、物流、冷链等环节,是必须的成本,因此这一部分并不存在其他消费品那样可以大量挤压的利润空间。

物流业短板也是制约“互联网+”,尤其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此前表示,当前我国物流业存在基础设施较薄弱、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除此之外,国内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也亟待加以解决。

对策

企业进、政府退促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

采访中,一位上海农业信息化职能单位负责人提醒,“互联网+”完全不同于“+互联网+”,而现在,无论是上海还是其他省市,大部分的做法还是属于“+互联网+”。他认为,“互联网+”带来的一定是颠覆性的变化,不仅仅是生产效率或者农产品质量上的提升,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供需结构。

这位负责人称,上海农业部门在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对互联网的态度是积极的,建设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个涉农监管平台、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的信息服务;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方面,建设了地产绿叶蔬菜安全监管可追溯系统、上海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信息管理系统、生猪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但这些做法、探索、成果,都是农业部门主动接受互联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结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以企业为主体的互联网主动来“+”农业。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总体思路部分明确: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基本原则中明确:坚持融合创新。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对于在“互联网+”农业行动中政府的作用,该负责人建议:一是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例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鼓励经营主体、职业农民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同时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农民整体的互联网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二是研究制定推动“互联网+”农业的系列扶持政策,例如进行信息消费补贴、技术研发补贴等等;三是加快农业领域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出台吸引“互联网+”领域人才进入“三农”领域的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人才成长机制。

他还建议说,在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方面,相关部门要有充分的开放和包容,只要不触犯法律,对“三农”工作有利,就要支持。要充分调动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互联网+”农业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此外,无论“互联网+”农业发展到什么阶段,也不是某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完善互联网基础网络环境、物流基础环境等各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进村入户,切实利用好各类农业服务平台,营造“互联网+农业”的大氛围和大环境,需要更多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