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鼓风帆向世界
百年弦歌不辍,它将数万名青年才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建设的主战场;百年励精图治,它成为了同济大学办学成就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
华夏大地,万千广厦、碧波长虹、地下巨龙,纵横阡陌、密织蛛网,处处烙下了它深深的印记;更有世界第一大穹顶建筑,国内第一座跨海大桥、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高速铁路,多少个“第一”,同样有它强大的科技支撑。
2014年11月,同济大学土木系科迎来成立100周年纪念。因为同根同源,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共庆百岁华诞。
此时此刻,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新时期同济土木人、交通人的目光穿越历史烟云、光荣史册,投向未来、投向世界:下一个百年,我们如何以一个更加辉煌的面貌呈现?
“我们庆祝同济土木百年华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同济土木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希望把一个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同济土木带向下一个百年。”顾祥林、陆键,这两位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现任院长的共同心声,道出了“同济土木”这艘百年航船满载豪情与梦想,鼓满风帆,带领中国土木舰队向世界进发的信心和决心。
回望百年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民族发展血脉相连
追溯同济土木百年历史长河的源头,竟是这般波澜不兴。
1914年秋,30多位青年学生随同老师从青岛一路风尘来到上海,投奔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希望能在这里继续学业。原来,他们是来自中德合作创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学生,主修土木专业,学校因战乱而被迫停办。
同济以共克时艰的积极姿态,向他们敞开温暖怀抱,专门在工科中增设“土木科”,同时开设道路、铁路相关课程。
正是这一果敢起步,成就了享誉中外的中国土木工程教育第一品牌。
同济土木,始终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患难!
同济土木,始终与同济大学休戚与共、相生共荣!
土木科创立之初,效仿德国土木工程师教育模式,一批批同济青年成为我国早期为数不多的高级土木专业人才。
上世纪30年代,同济大学工科扩容,工学院成立,“土木科”升级为“土木系”。
1937年之后,同济大学在战火中历经颠沛流离,辗转多地坚持办学。艰难困苦中,同济土木仍坚守平静书桌,为国育才。
1946年同济大学回迁上海,百废待兴,土木工程学科恢复重建,重回正轨。
新中国成立,同济土木发挥专业所长,满怀热忱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滔滔洪流之中。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成为以土木系科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同济土木集结强大力量,为新中国建设培育大批优秀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开始了“两个转变”,土木系科随之恢复调整,快步前进。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1987年,结构工程学院成立;1997年,以结构工程学院为基础,土木工程学院成立。
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成新的同济大学,交通相关系科整合,顺应我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之需要,“道路与交通工程系”从土木工程学院划出,组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济土木系科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扎根大地不离土,培育栋梁参天木。同济土木的发展始终是与服务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的。”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世鸣教授说。
以培育国之栋梁为己任,始终引领中国土木工程教育潮流
今年4月,远赴美国参赛的同济土木学子代表队再一次捧回奖杯:在美国中太平洋赛区土木工程大学生竞赛场,由20名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为主体的代表队,与世界名校学子同场比拼,再次斩获大赛团体总分第一。
近年来,以同济青年为代表的中国土木学子在世界赛场的上佳表现,令国际同行侧目!
“同济土木”,信得过的品牌!同济土木学子的专业水准,有口皆碑。近日,沪上首份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成功签约,其主人公正是来自同济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学子李铭泽,签约单位则是作为央企的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教育,胜在何处?
重实践、勤动手,即便是在抗战迁徙漂泊途中,同济土木也依然葆有这一传统特色。已故著名结构专家俞载道教授在其口述的自传《结构人生》一书中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当时学校已迁到昆明。我记得我们一年级每一周只上一天课,其余时间都是到学校的实习工厂实习。实习工厂规模相当大,有锅炉间、机床间、木工间、电工间、打铁间、翻砂间等,同学们从早到晚“泡”在里面,学做车工、铇工、钳工、木工、泥工、锻工、铸工等各种技工活计。
上世纪90年代末,同济主持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土建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将原有的土木行业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等专业,统一确定为“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一整套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也一一出台,并率先在同济土木进行教改试点。
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济培养模式,一时间在全国土木类院校中激起热烈反响。
进入21世纪,面向国家和行业发展新需求,同济土木在工程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同济土木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同济土木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两项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2013年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我国高层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
今年9月,同济土木又牵手同济法学,试点培育当今社会紧缺的“土木工程师+律师”高级复合型人才……
视国家需求为至高使命,始终为国家重大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我们要做中国土木的国家队,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在召唤我们,我们不上谁上?”这,一直是同济土木人的集体共识和共同信念,其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令人动容。
早有老校长李国豪教授以身垂范,正是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实现了南浦大桥、虎门大桥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桥梁的新时代。
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标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巍然矗立于陆家嘴核心区,直冲云霄。它的结构如此复杂,如何能确保其稳定可靠性?如此超高层建筑,如何能抵御地震、飓风、火灾?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数十位相关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团队,针对它的结构、建筑、材料、空间、岩土、能源、智能化、幕墙、数字化施工、抗风抗震等展开一系列科技攻关,相关成果迅即成功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的施工中。这,仅是同济土木专家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的一个重大工程案例。
放眼祖国大江南北,多少重大工程的建设都深深镌刻下了“同济土木”的鲜明烙印:国家体育馆“鸟巢”、国家大剧院、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自主建设的上海南浦大桥、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崇明越江隧道、各大城市轨交线……同济土木人卓越的专业智慧,为一项项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建设、运营,全程保驾护航,向世界展示了以同济土木为代表的中国土木强大力量!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高速铁路、第一条F类柔性机场跑道、第一个F1赛车场、第一个智能交通系统、第一本交通白皮书,还有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公共活动的交通组织和管理,无一不凝结着同济交通人的智慧和奉献。
“同济交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拥有强大的科技攻关能力。”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兵教授说。
给予强大的智力支撑,源于高度的专业自信,源于响当当的科研学术水平。“面向国家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重大需求,必须坚持持续、潜心的基础性研究攻关,才能更有效地破解国家建设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性核心难题。”这已成为同济土木人共同的自觉追求。
同济土木系科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令人振奋: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持续攀升,同济土木国际排名大幅跃升,多位土木学人相继荣膺国际土木工程学界大奖,一批学术新秀正在快速崛起……
推进教育综合试点改革,带领中国土木迈向世界
不久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70位教授成为试点学院首批获聘教授,学院将对他们实施新的评聘和薪酬制度。此举标志着同济土木试点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已有百年深厚积淀,实力稳居国内第一,一切都已驾轻就熟,为何还要给自己出难题?就连不少同济土木人起初也对试点改革大惑不解。
改革的意愿,来自强烈的忧患意识。
“同济土木不能仅仅满足于中国第一,我们还要力争引领世界土木发展,同济土木作为改革先锋,有责任为国内同类学科、同济大学其他院系的教育综合改革提供经验、树立榜样。”同济大学裴钢校长说。
“我们也清醒意识到:我们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相当的差距,必须大力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发展,力争使同济土木在不长的时间内,整体实力能跻身世界前列!”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教授说。
同济土木人紧紧抓住入选国家首批试点学院这一重要历史性机遇,抓牢“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本源不放松,在师资选聘与管理、生源招录选拔、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内部治理各方面,大胆推动综合改革试点,一步步平稳有序扎实推进,成效已经逐步显现。
改革,亦是土木学科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中国土木工程从快速建设时期,逐渐进入一个土木工程的维护期。随着前期大规模兴建起来的大量建筑年岁渐长,如何对它们实施长期科学的维护和保养,为它们把脉、问诊、治病,是新时期土木人面临的新的重大使命。
土木工程作为最大的资源消耗领域,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富于挑战性的时代命题,也亟待同济土木人作出回应。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已开始积极探索学科创新转型发展之道。课程内容建设、科研方向拓展等多方面,已迈出崭新步伐。
“学院将紧密对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同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陆路交通领域的综合实力,确立学科在国内的引领地位。”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陆键教授说。
同济土木,正承载着百年的光荣与梦想,乘改革东风,直挂云帆,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