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再创佳绩 破风而上:复旦车协的坚持与荣光
新闻中心讯 每周二晚7点30分至8点45分,我校江湾校区附近都会聚集着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着专业运动服或宽松休闲服,人手一辆拉风的自行车,在道路上快速骑行。他们,是复旦车协人。
3月26日晚6时30分,在上海市崇明岛的北沿公路上,沉默中只有亮起的车灯和衣料摩擦的沙沙声。
我校自行车协会的队员们已经不间断的骑行了180公里、近十个小时。“就快到了。”一位队员给其他人加油鼓劲。
30分钟后,200公里外的终点线上,车队的六位队员时隔四年之后再次举起了属于复旦人的奖杯:本次ROCN上海中心不间断骑行环崇明岛200公里资格赛挑战时限是13.5小时,他们以11小时的成绩完赛,并夺得团队协作奖。
参赛队员有管理学院15级本科生王楷文,临床五年制15级本科生蔡逸欣,技术科学实验班15级本科生佘国榛,数理经济系12级本科生郜汝闯,新闻学院14级本科生张炜宜和汉语言文学14级本科生季亮靓。
友谊,互助,非竞争性
ROCN,中国不间断骑行挑战,是由法国ACP(Audax Club Parisien)巴黎人力车协会最终承办的自行车挑战活动。
这是不受任何支援的长距离耐力骑行,同时要求参与者自给自足。这项勇者游戏的宗旨是:友谊,互助,非竞争性。
复旦自行车协会现任会长是管理学院15级的本科生王楷文。他告诉记者,协会中有一个十人左右的车队,无论是体能、车辆还是骑行经历都比较专业,平时也参加各种比赛,这次得知了这个赛事,都没怎么犹豫就报了名。
为了这次比赛,车队投入了不少精力。除了针对骑行本身的训练,他们还在物资和战术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物资方面,他们提前采购了运动饮料、能量胶、夜骑装备如车前灯和尾灯,及以备不时之需的医疗用品等。战术方面,由于该赛事不是完全竞速型的比赛,更多的是比拼耐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因此需要提前安排好整场比赛的队形与队员的分工。
看过电影《破风》的同学肯定有印象,骑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地面,而是风阻。因此,车队中通常需要安排一名破风手,他将为车队承担绝大部分的风阻。
王楷文指出,参加这种长途比赛,不可能一直由同一人担任这个任务,要安排好轮换的队员,车队要保持一定的队形。与此同时,各种突发情况也要纳入考虑范畴,如可能发生的爆胎、刹车失灵等问题。这时就需要技术人员及时对车辆进行维修,在这支复旦车队中,维修人员一职由会长王楷文担任。
回忆起这次比赛,王楷文除了获奖以后的欣喜,也有对比赛过程中队员摔车的心有余悸。比赛刚开始时,男性队员骑得较快,而队伍中唯一一名女生显得有点吃力,和前面四位男生的距离逐渐拉大。见此,骑在最后压队的王楷文主动提出,骑到女生前面去,为其破风,降低阻力。
然而在比赛进行到快四分之一时,由于注意力集中在提升速度上,再加上公路状况不够好,女生意外撞在了凸起的柱子上,无法继续进行比赛。
带着遗憾的心情,王楷文奋力追赶上了前面的四位队友,与他们一起完成了比赛,并荣获了团队协作奖。
这是四年来复旦车协首次获得的集体荣誉,给车协人带来了极大的欣喜。
同甘共苦的凝聚
复旦车协成立于2003年10月23日,是上海高校第一家正式成立的自行车协会。其微信平台(“fudan_cycling”)现在拥有将近900名会员粉丝,其中40人左右经常来参加活动。本科生最多,也不乏一些老师。
天气暖和起来后,车协基本每周都有内部活动,而面向全校开放的骑行活动也是每两周就有一次。此外,每个周二的晚上,车协会组织会员在江湾校区附近夜骑作为日常训练。
除了骑行活动,车协也会组织和骑行相关的教学。比如出发前的准备、骑行的手势、如何补胎换胎等修理自行车的技能、如何指定行车路线等。
由于骑行中常常同甘共苦,相互扶持。会员之间关系亲密,平日里除了训练,还会时常约饭约自习。每次活动,都是协会成员感情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