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母校情兼济天下心 李达三向母校复旦捐1.1亿

26.05.2015  10:56

  这是一位老校友与复旦之间的不解之缘,这是一段被近百年时光见证的母校深情。

  他的名字被人铭记,与复旦紧密相连;他的故事跨越时空,成为最动人的精神传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事本无大小之别,更无财产、地位、身份、区域之分,只要尽己之力,精神即在。与复旦大学有着深厚情谊的李达三先生及太太叶耀珍女士正是将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精神完美诠释的两位著名校友。他们不管人在何方,不管身价高低,总把善举作为事业来做,心系社会责任,怀抱慈善之心。

  李达三校友一贯心怀回报社会、助力教育事业的理念,一直关心、支持母校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九次向复旦大学捐赠。5月26日,他将再一次向复旦大学捐赠1.1亿元设立“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基金会”,这是复旦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捐款,而且一次性到账。

  李达三先生常说,“我最想说的是,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功,母校的良好教育是基础。出力、出钱、出点子,协助母校的发展,是我应尽的义务。

   奋发在兵荒马乱时

  李达三先生原名贤铨,祖籍宁波市鄞县东钱湖镇莫枝堰沙家垫村,1921年出生于上海,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以后,进入重庆复旦大学会计系学习。李达三自己是这样描述的:“1943年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时候,由上海朝着西北方向,我先后经过崎岖山路、穿越荒山、搭乘火车及木轮推车等各段不同的交通工具,花费了45天时间,才到达大后方重庆。

  由于沦陷区学生均是统一分配学习,李达三幸运地被分派到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继续就读会计系,直至1945年毕业。

  1943年初,教育家、心理学家章益调任复旦校长,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增设了农学院,加上原来的文、理、法、商4个学院和两个专修科,共计5个学院20多个科,其中以商学院、经济系、新闻系最为著名,因为这几个院、系的教授多半是专家、名流,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大后方诸多高等学府中首屈一指。

  商学院设有会计系、银行系、统计系,其中又以会计系最为著名,设立于1926年,课程有初级会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理论、审计学等,还有会计实习和会计论文。此外主要就是“商法”,包括“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等。

  复旦的学术氛围非常活跃,经常有马寅初、潘序这样的会计学权威前来讲学。但是,对李达三影响最为深远的老师,则是刚从美国回来的青年学者、复旦会计系主任张光禹教授。

  在李达三等年轻的学子们眼里,张老师作为一位留美优秀学者,既具有最新先进学识,又怀有中国美好的传统道德观念。他教高年级专业课,常常邀请学生们到自己家里听课。“张老师很招同学们喜欢,因为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大家还可以在他家喝到咖啡,这对于这些老吃不饱的穷学生而言真是一个天大的喜悦。”李达三笑着说。直到今天,李达三还记得张老师教授的《会计理论》:“这门课对我影响特别大,正是通过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国际会计准则》,对我以后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张老师还将他的藏书借给同学们阅读,扩展同学们的视野。正是在他的循循善诱教导之下,会计系同学不但收获了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学会了为人之道。“张老师虽已千古,但我们会计系校友们至今仍深深怀念着母校张老师的恩情。”李达三深情地回忆说。

  当时复旦大学各个学院都是互通的,商学院给法学院经济系等同学开设会计课程,而会计系的课也有法学系的老师来上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些老师:教财政学的卫挺生,是老哈佛毕业生,也是国际知名的财政学家,教国文的有伍蠡甫、陈子展等知名教授,教英文的有林同济、孙大雨两位莎士比亚专家和大诗人梁宗岱等,剧作家曹禺也曾在复旦教外语,他上课时连窗外都站满了人……”回忆起那时的恩师,李达三如数家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在这样星光璀璨、大师云集的学府里问学求知,对李达三他们这样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来说,正是命运最大的恩赐。

  虽然战势动荡,但复旦仍然坚持严格、活泼的治学传统。在课余时间里,学生的社团活动同样丰富多彩。1942年,李达三的一位同学发起建立了一个“中复会计学会”,简称“SOA”,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 “Society of Accountant”,其实真正的意思是“Specialists of Accounting”,也就是会计专家。那时他们满怀豪情,希望将会计系成绩优秀的同学全部联系起来,将来在中国会计学界建立“复旦学派”。他们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自信、互信、共信”,还有一个是“Heat、Lightand Power”,意思是“发热、发光、有力量”。这个团体秩序严格,在管理上实施一票否决制,鼓励、吸纳新鲜力量,年轻的李达三就以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能力被协会引进并很快成为核心力量。在李达三的大力支持下,“中复会计学会”不仅打破了班级概念,加大了不同年级、班级之间的联系,还吸纳了更多见识卓著、专业精深的青年学子,协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后来,这批豪情满怀的青年才俊虽然天各一方,但在李达三等一批人的努力下,成员之间仍保持了密切联系。只要母校有活动,即便天南海北,也能一呼百应。这种绵长醇厚的同窗情谊真可谓人生至宝,是战乱求学生涯中最可贵的纪念。

  即使在动荡中坚持学习,也会有轻松自在的校园时光。1943年的下半年,复旦修建了相伯图书馆。但李达三和同学们却很少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去处。重庆人喜欢喝茶,所以茶馆到处都是,光在复旦附近就有七八家茶馆。他们常常去茶馆喝茶、看书,费用很低。“那时的茶馆有个好处,你一盅茶没有喝完可以放在原处,请老板代为保留,上完课后再来喝。当要考试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在茶馆里面复习功课,开讲座。”这一段茶馆读书的日子一直作为李达三对校园生活的珍贵回忆而保留至今。

   六十载商海中沉浮

  上世纪50年代,不少宁波人迁居香港,李达三也是其中之一。抵港后,由于携带的资金不多,他先开了一家乐声(RoxY)贸易公司,经营电器材料批发,伺机发展。白手起家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的困难主要来自于语言,香港流行讲广东话,但是广东话宁波话没有什么交集啊,要听懂非常困难,我们只好努力地学。当时做小生意,生存非常困难。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艰难岁月中李达三从未放弃、绝望过。

  1955年,李达三在九龙区旺角开设门市部经销家用电器,凭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勤勉笃实、与人为善的经营之道,生意蒸蒸日上,在业内声誉雀起,两年后取得夏普(SHARP,港译“声宝”)电器产品香港地区总代理权。此后,他又相继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声宝牌电器总代理。80年代后期,李达三在海外开辟第二战场,向酒店业进军。不到10年时间内,卡尔顿酒店集团在世界各地新建、收购了7家高水平的酒店,李达三也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酒店业巨子。为表彰李达三的重大成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9日在南京举行命名典礼,命名3812号小行星为“李达三星”,这是与国际名人牛顿、爱因斯坦、华盛顿、林肯等共同享有的崇高荣誉。

  李达三在事业上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其成功秘诀是什么呢?对此,他谦虚地摆摆手:“我不敢说自己‘成功秘诀’,只能说一些经验吧。”他始终坚持的三条原则:一是待人以诚,无论是对客户,对同业,都要真心忠诚,以诚立言;二是勤劳,包括勤劳努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管理方法;三是合理节约,将盈利大部分用于再投资。说到诚信,李达三不无感慨地举了一个例子:“我和夏普合作51年了,我们一直互守信用,互相忠诚,我公司里的好多伙计都一直做到退休,而他们的子女还在我公司做事。”李达三用着重的语气强调着他所孜孜以求的“诚信”,“我为人处世一直都很小心谨慎。对自己的计划讲求稳健,对他人也不会提出过高的要求,尽量顾及他们的能力和感受。”商海沉浮60余载,李达三的经历中有幸福,同样也有辛酸。但豁达的态度、谨慎的行为、开阔的见识,令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稳健前行。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市场紧缩和大学生创业潮的兴起,李达三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一直非常支持赞成年轻人创业,他们须坚持重视忠诚、勤奋、节俭的品质,还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守旧。现在的竞争可是越来越激烈了,创业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啊,他们一定要努力,更要坚持。”每每谈及对当代青年的期望,李达三总是十分诚恳地以一位慈爱长者的口吻对他们提出中肯建议。

   拳拳爱心只为教育

  李达三事业有成之后,不忘回馈社会,回报祖国。关于李达三的爱国之心,他的老同学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同学阔别30年,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国家终于扬眉吐气了!’”他自己则常说:“一个国家要富强,人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根本,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业,振教兴邦,匹夫有责。”1967年,李达三牵头宁波同乡会在香港办了两所学校:宁波公学、宁波二中,随后又捐款300万元重建上海母校澄衷中学教学楼,捐建故乡宁波东钱湖镇中心中学“李达三教学楼”。在浙江、上海、江苏,他为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先后多次捐款。

  为了表彰李达三对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的真诚奉献,1996年5月,上海市政府向他颁发了白玉兰奖。

  对于母校的发展,李达三也时时放在心上。1952年院系调整时,复旦大学会计系被划到上海财政经济学院。90年代初,他认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蓬勃的经济交往中,会计人才不可或缺,建议复旦大学恢复设立会计系。复旦大学校务会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

  1992年,复旦大学恢复建立会计系。1993年1月,一心促进学院发展的李达三随即捐款500万元援建教学楼。不久,一幢高10层、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管理学院楼在校园内耸立起来,学校将此楼命名为“李达三楼”。

  为了帮助新生的会计系迅速走上正规的教学之路,李达三不因事小而不为,一如既往地倾注他对学子们的一片拳拳爱心。新建的会计系没有国外高校的原版教材,那时不仅买不到,也确实买不起,一套教材需要100至200美元。一个班要几本、一届学生有多少个班、何况外汇从哪里来、又该去哪里批……李达三闻讯后就按实际需要自掏腰包,买好教材直接寄给学校,供同学们上课使用。全新的教材、新颖的理念,让师生们受益匪浅。会计系的老师后来说:这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什么叫会计学,会计原理原来不是记账原理那样简单。中国的会计原理从中专到大学,教授的只是簿记原理,现在学习国外教材后让他们茅塞顿开。

  当时会计系还没有自己培养的骨干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又是李达三全力扶持会计系,主动与香港中文大学联系,出钱资助管理学院的两名教师前往该校接受培训。之后,李达三每年都会出资选送复旦大学会计系的讲师、教授赴香港、美国深造。

  李达三与母校建立联系之后,慷慨捐助源源不断。在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复旦大学决定建造一幢标志性的大楼——光华楼。楼名的来源和当年的光华附中相同,因此对李达三来说具有双重意义。2003年11月,他为建设复旦光华楼捐资500万元。2005年5月27日,复旦百年校庆纪念之日,也是光华楼落成典礼之时,整幢楼高达142米,学校将内设的会客厅冠名为“李达三会议厅”。9月24日,复旦举行百年校庆活动。次日,李达三来到管理学院“李达三楼”的609室,与当年会计系的老同学欢聚,津津有味地吃起了10元钱一份的盒饭。有记者目睹了这颇有意义的一幕,感慨地写道:“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和自己曾经的同窗在一起,他不是什么贵宾,只是当年普普通通的复旦学子……或许是因为房间里的人太多了,老先生的话不是很多,但他的眼睛却在不停地忙着和老同学‘讲话’。许多人的头发已经斑白,密密麻麻的皱纹已经爬满了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脸,但所有人依旧是那样的熟悉,举手投足间,当年的你我他好像就在眼前。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2008年10月,李达三再次捐资800万元,用于“李达三楼”的改建。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顾问吴立鹏,曾是管院的常务副院长,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十分感动,“捐资过程中有个感人的细节。由于捐资是用港币分两次支付的,到年底李先生自己去对账时,一看说不对,下半年港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汇出去的港元经兑换后等于少了几万。其实,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事情,但他却对此非常严格,一定要按照最新的汇率重新计算。当时我就跟他说,何必多此一举,而他回答我说,‘捐管捐,账管账,捐是我捐的,账就要让你实际真正收到800万。’”最终,李达三特意向校长写了封信致歉,补上这个差额。“我真的很受感动,足以说明老先生为人非常实在,”吴立鹏说。

  李达三常常说,“我时常想起母校给我的诸多好处,所以我要报答母校的教育之恩。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报答的机会与方式。”从1995年至今,李达三担任了复旦大学第一至第四届校董。

  其实,对教育的支持只是李达三回馈社会的一个方面。当问及为何选择教育作为自己回馈社会的首选时,他微笑地说:“人们不是常说人生就像白驹过隙般短暂吗?可我这匹老马已经跑了很久了,我从商的征程一直比较幸运,赚了一些钱,取之社会应当用之社会啊!”李达三目光炯炯地接着说:“我为什么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呢?我总在想,我办学校,能看到学生上小学,读中学,升大学,看到他们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我心里非常欣慰。为国家培养一代代新生力量,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意义。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

  2011年11月,“复旦大学授予李达三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在李达三楼举行。李达三的亲友、上海市领导、媒体记者、学校师生近400名来宾,共同见证了这一荣耀而难忘的时刻。李达三在授证仪式后发表了感言,他首先感谢了母校的培养和帮助,回忆了上世纪40年代的校园生活和自己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同时,他也鼓励现场师生继续传承和发扬复旦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李达三不事张扬、心怀天下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而他也正是以这样的风范行走商界,以这样的情怀回馈国家与社会。

  李达三的夫人叶耀珍女士,早年曾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按历史渊源,复旦大学由震旦大学衍生出来,叶耀珍以个人名义捐款建造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被命名为“叶耀珍楼”。复旦大学校园内先后树起了一对夫妻楼,一时传为佳话。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对母校近八十年的牵挂中,在对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中,永远不会淡去的是两位老复旦人对母校拳拳的赤子之心和无私奉献、兼济天下的宽广情怀。

  午后的阳光洒下来,簇新的李达三楼和叶耀珍楼遥相呼应,金色的大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温暖而明亮。

  相关链接 李达三先生捐赠复旦大事记

  李达三,1921年出生,祖籍浙江省宁波市,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复旦大学校董、名誉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校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一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声宝—乐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1993年

  提议复旦大学恢复设立会计系,并捐款500万元支持母校兴建“李达三楼”。1995年4月,高10层、面积8000平方米的“李达三楼”正式落成投入使用,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拥有了当时全国一流的教学、科研与办公设施。

  1994年

  捐助100万元,作为管院教师的培训基金,让更多青年教师有机会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交流、学习,将智慧的星火传递给莘莘学子。

  1998年

  夫人叶耀珍捐资300万元,建造了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叶耀珍楼。位于邯郸路两侧的“李达三楼”与“叶耀珍楼”相映成景,传为佳话。

  2004年

  与叶耀珍共同为复旦光华楼建设捐资500万元,楼内的会客厅冠名为“李达三会议厅”。

  2008年

  捐赠800万元,用于李达三楼的翻新重建。

  2009年

  捐赠600万元用于复旦相辉堂的保护修缮工程。

  2013年

  捐赠100万港元设立“复旦北碚校友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将用于支持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捐赠5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医学发展公益基金”之“李达三肝炎肝癌防治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遗传学角度进行乙肝防治和防范癌变研究。

  2015年

  复旦管院迎来恢复建院30周年。李达三、叶耀珍伉俪再次向复旦大学捐赠1.1亿元设立“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基金会”,作为给母校复旦大学110周年的生日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