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日益成为职工"心病" 多数受访者选择缴纳社保
东方网3月17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明确,“养老”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曾公开表示,自己没有一天不被媒体追问与养老保障有关的问题。日前,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记者会上透露,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三个人养一个人,2020年将下降到2.94:1,205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3:1。日前,本报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3.1%的受访职工对养老问题的态度是“担心,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7成受访职工担心未来养老问题
安徽安庆的金鑫今年31岁,刚过完年回沪工作的她,谈起养老,言语之间满满的是对自己父母的羡慕。“我现在就很羡慕自己的父母,他们都已经退休了,每月养老金都准时打进他们的银行账户,日子过得闲适恬静,等到我老了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金鑫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自己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年养老金都在增加,今年三月份我父母的退休工资都涨了不少,听周围的亲戚朋友聊起来,大家都差不多加了300左右。一方面养老金在涨,另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少,等我们到六十几岁才能退休,退休后能领到多少养老金,这些问题我心里也没底。”金鑫说自己对养老的担心,更多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担心老了以后能不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但是这样的担忧往往来不及细想,就被忙碌的生活打断了。
同样为养老担忧的,还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孙冰,尽管还刚过不惑之年,但是在外企打拼的他,已经开始担心起养老的问题了。“我是干销售的,人一过四十,精力体力都感觉跟不上了。”孙冰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外企里年纪大的员工占比很小,也许到了该想想以后怎么养老的时候了。”
在孙冰的身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孙冰的儿子今年12岁,他算了算自己退休那年,孩子也已经30多岁了,正是拼事业的时候。“我们现在几个子女一起照顾父母都显得吃力,这一点在老人家住院的时候特别明显,以后都是独生子女了,总不能指望侄儿侄女也一起来照顾吧。”孙冰尽管从小对儿子言传身教,希望他能孝顺长辈,但他并不指望将来靠儿子生活,“孩子以后肯定压力也不小,还是自己早做打算,能不给儿子添麻烦就不添麻烦。”
调查中,表示“不担心养老问题,认为将来政策肯定会更完善”的受访职工只有15.8%。 曹伟建今年56岁,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行政工作。如果按照现在的法定退休年龄,还有4年他就退休了。对于自己的养老问题,他并没有过多的忧虑:“子女已经工作了,自己将来还会有退休金,国家的养老政策也还会再完善,用不着担心。”曹伟建说自己身边的同事中还有在家闲不住,准备退休后返聘的,“养老也不能光指望别人,自己也很关键。”
“缴纳社保”成职工养老首选
在调查中,绝大部分的职工都提前开始为养老做准备,调查发现“缴纳社保”(82.9%)、“储蓄”(77.4%)和“投资”(61.3%)是受访者选择最多的3项。
孙冰就直白地说自己现在特别注意每次公司人事发来的薪资邮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纳数额,“每个月要交600多元的养老金,看起来交得不少,但现在的物价也不低,不知道到退休时能拿到多少。”现在市面上商业养老险、基金投资、以房养老等等选择也很多,孙冰说自己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
针对大家都较为担忧的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等问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结合自身从事人口经济学及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研究的经历,均做出了回应。胡苏云介绍说,上海作为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不断满足老人日益提高的、日趋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确立了“90%老人在家庭养老、7%依靠社区养老、3%依靠机构养老”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上海早在2001就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基本标准》,2013年又发布全国首个《老年照护等级评估》标准,2014年市政府又下发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试点服务的范围将扩大到6个区22个街道,并在梳理老年人需求、服务项目、服务设施、人才队伍、政策机制等5个清单。截至2014年底,全市总床位数11.5万张,其中通过各种方式,基本实现医养结合发展的养老床位数9.2万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近80%,可以说已初步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对于养老金问题,胡苏云研究员补充说,人社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收入2.33万亿元,总支出1.98万亿元,当期结余3458亿元,累计结余3.06万亿元。同时人社部正在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将2亿符合参保条件但尚未纳入制度体系的人群,纳入到养老保险制度范围,体现制度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