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现状调查 愿与子女同住老人不足两成

02.09.2014  11:49

  以前是父母想和儿女住,儿女不积极。如今,反倒是儿女想和老人挤在一起,老人却想“图清静”。父母老了,究竟是谁投靠谁?日前,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围绕“老人生活照料与公共政策”问题展开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网友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父母同住,可八成老人却希望在身体健康时自由地生活。

  传统的儿孙供养型家庭养老已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以社会力量介入为主的社会养老方式还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养老,这一问题困惑着老年人,也困惑着年轻人。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多份,受访者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超过四成以上受访者年龄在31-50岁之间,本科学历占主体。

   最理想模式:“一碗汤的距离

  居家养老仍是人们最偏好的养老模式。

  调查中,八成老人希望身体健康的时候能自由地生活。超过半数受访者(53.4%)表示,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选择和老伴一起居住,但是希望离子女近一些,所谓“一碗汤的距离”。只有不到16%的人选择和子女一起居住。

  个案中,很多老人有这样的想法:即使自己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也尽量不麻烦子女;最好的模式是和老伴一起居住,但离儿女距离不远,再请一位钟点工阿姨或家政工。此外,受访的老人中只有两成表示“首先选择到养老机构居住”。

  如果家中有老人因慢性病需要长期照顾,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呢?接近80%的人愿意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家里照顾。其中,31%的人表示,会依靠自己或家人照顾老人;19.5%的人会请钟点工协助照顾;11.2%的人会请全日制家政工照顾;17.6%的人会请专业护工照料。

   七成子女愿与父母同住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当年,我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这是一首曾在网络上流传的诗,据说是写在一家养老院的墙上。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人们的经济收入日渐固定且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儿女供养,相比之下,情感需求日益凸显。调查中,所有人都认可,情感的“养儿防老”重于物质的“养儿防老”。

  有七成网友表示: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父母一起居住。

  如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步入老年。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不少家庭已出现4个老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4-2-1”家庭结构。调查显示,75.4%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有条件肯定会(40.9%)或可能会(34.5%)接自己的父母长时期一起居住。

  记者在这一数据基础上,对身边朋友做了一次微调查。结果发现,愿意与老人共同生活的年轻人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父母就我一个子女,必须担起养老责任”;“父母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我也要这样回报”;“父母同住,能帮忙照顾第三代,对老人来说精神上也是一种乐趣”;“身为独一代的我和父母间代沟隔阂少,基本不会有矛盾”。

  对老人而言,相比较经济上的支持,他们表示,更需要子女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