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落地难存三大症结 更刚性要求有望提出

07.08.2014  10:08

  到2014年,“新增养老床位”已经连续17年被上海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2012年,首次有区县无法完成当年指标。最近两年,步入“不达标”行列的区县增多。在不愿停步的城市老龄化进程面前,养老床位建设的阻滞令人担忧。

  规划的缺位和滞后,是养老机构落地难的根本原因。今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就养老设施用地3次发文,提出把养老服务、相关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过去1个月(7月3日到8月2日),上海市民政局官网公示了《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公示稿)(以下简称“养老设施专项规划”),这份以2020年为年限的规划,有望对养老机构建设提出更刚性要求。

  症结一

  规划滞后,总量不足

  以“9073”养老格局来判断,上海的养老床位存在很大缺口。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631家,总床位数10.84万张,约占户籍老年人口的2.9%;上海计划在“十二五”时期新增养老床位2.5万张,到2015年达到总量12.5万张的目标。但是,床位建设进度明显慢于预期。

  经初步预测,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从目前的387万增加到531万,2030年左右增加到约593万。相对应的,2020年老年人对机构床位数的需求将增加到15.9万张,到2030年则为17.8万张。

  目前上海配建养老设施所参照的标准,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这套标准要求在不同级别居住区内设置相应规模的养老院、托老所和老年活动室等,例如居住地区级(20万人规模)设置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250床规模的养老院;居住区级(5万人规模)需设置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120床规模的养老院等。市民政局介绍,上述标准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上海的养老需求。

   【应对】增加10%规划预留空间

  “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公示稿)对未来上海养老床位规模总量作了调整:以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数作为基数,增加10%的规划空间作为预留,按照17.8万张进行用地底线管控。中心城区按照区域老年人口的2.5%建设养老床位,郊区按照3.5%进行建设。

  市规划部门对该规划的说明文件指出:“预留10%,既兼顾2030年户籍老年人口增长的需求,也考虑了在上海长期工作、生活的外来常驻人口老龄化后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