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缺口待补 基本医保亟需对接
(解放日报) 养老床位何处安放、如何有尊严地养老,一直是“两会 ”会场上热议的话题。这几天,很多代表委员都在讨论“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希望上海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
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387.6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27.1%,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1.55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5%。另有数据表明,上海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占本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7%,达23万人,并且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增加。
“我们的老龄化,还有一个特点,空巢老人多。独居老人有20多万,他们中很多人正艰难地度过晚年。”张怀琼委员说,去年统计部门调查显示,高达79.6%的老人表示对医疗卫生类服务有强烈需求 。“这让我们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
据一项调研显示,本市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率已达到22.27%,老年护理病床的需求量是19.16%,预测到2021年后将有近90万人需要养老护理床位。这项调研还表明,上海现在每年对养老护理病床的实际需求高达61.38万人次,其中54.4万人次属于身患较重慢性病或脑梗中风后需要康复。“这是家庭无法承受的照护压力。”凤懋伦委员说。
“‘医养结合’听上去很时髦,有人将其与产业并提,但这里面充满了泪和无奈。”张怀琼委员说,首先还是医养结合资源严重匮乏,本市现有养老床位约11万张,约有20%的养老机构内设具备医疗功能部门,也就2.2万张左右床位,即便全转成“医养模式”的护理床位,远不够失智失能老人的需求。
来自市妇联的一份提案也指出,“医养结合”存在资源融合、服务衔接不够等问题。人社部门牵头的高龄老人居家护理保障计划试点,仅限于基础护理,罕有临床护理和上门医疗服务。老年护理机构也难清晰区分养老服务、生活护理服务和疾病护理服务。
另外,医疗支付也制约医养结合的实现。在养老机构内,医疗护理和治疗无法与医保对接,使得许多失智失能老人只能长期住医院。
为了实现“医养结合”,张怀琼委员说,应尽快让公立养老机构转为医养结合机构,还要鼓励引导社会多元化举办医养结合机构。
狄文委员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起更多“养老”职责,打造“医养结合”新模式。部分发展遭遇瓶颈的二级医院可以考虑转型发展,涉足养老服务,发挥康复医疗、慢性病防治的优势,满足中风、骨骼手术、“急病”后康复期老人的需求。叶强委员则认为,上海需要制定老年病医院设置标准,建造老年病医院,与老年护理体系建设共同实现“为老服务”的规划目标,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