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供需不对接":享受到补贴 却得不到基本护理
原标题:享受到养老服务补贴,却享受不到基本护理服务居家养老“供需不对接”怎么解决?
上海康乐家社区服务中心护理员正为老人服务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浦东新区的颜女士感觉不轻松。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她一直在为82岁老母的护理问题操心。老人因脑梗而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以往,都是请钟点工上门服务,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今年9月,本市调整了养老服务补贴政策,经评估,颜女士母亲的照护等级被定为“中度”,可以享受包含免费20小时单位、自付20小时单位,总计每月40小时单位的养老服务补贴。颜女士喜出望外,没曾想街道委派的护理员每天上门仅是烧饭、打扫房间;而老人最需要的洗澡、擦身等护理服务,却不给提供。颜女士感到疑惑且苦恼:政府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那么好,但是,老人最基本的服务内容为何不能按需提供?
洗头洗澡不在免费服务之列
今年9月1日起,本市户籍60周岁以上符合一定条件的老人,按不同照护等级,每月可获30—50小时不等的养老服务补贴时数,其中免费服务时数最低占比50%,最高可达100%。根据这一政策,颜女士的母亲申请获准从本月开始享受到每月20小时单位免费、20小时单位自付(18元/小时,共计360元),共计40小时单位的养老服务补贴。
但是,上门的护理员只提供清洁、烧饭等家政服务。颜女士告诉记者:父母家才10个平方米,用不着每天费时打扫。老人行动不便,需要护理人员帮忙洗头、洗澡、擦身,但是这些却不能提供。颜女士向母亲家所在的上钢新村街道咨询,街道的回复也是“护理员提供的服务,以一般性家务料理为主。护理服务可以做,但要在自付的360元内作价计收,如为老人洗一次澡40元,洗一次头15元。”
颜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洗头加洗澡一次55元计,自己支付的360元,仅够老人一个月洗6.5次,也就是4-5天洗一次就花完了。而如果将360元换成自己请的钟点工(20元/小时),则可以享受包括洗澡在内的服务18个小时。
为了享受40小时单位养老服务补贴,要么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家政服务,要么购买高于钟点工价格的护理服务。无奈的颜女士,只能暂时在养老服务补贴之外,继续花钱请钟点工照护老人。
街道:提供哪些服务取决于护理员
其实,2009年市民政局发布的《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就要求:由具有资质的养老服务评估员实施对申请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评估项目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视觉能力、社会生活环境、重大疾病等六项,每项标准下又设诸多评估参数。评估结果最后细化到包括洗澡、康复训练、排泄监护等在内的20项养老服务应否提供的建议。
倘若按照这种标准,每位申请获准的老人几乎都能有一套自己的“专属服务”。那么,为何会出现颜女士母亲这样基本护理服务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记者联系了上钢新村街道,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道出了难处:新政中,护理员的服务单价与最低小时工资挂钩,比如照护等级为“中度”的颜女士母亲,享受的上门服务单价为18元/小时,略低于市场上家政服务的价格。目前使用的护理员,多为“4050”人员。在以是否做满工时为标准、并不强调严格对接老人各类需求的服务过程中,除了被强调的基础性家政服务之外,老人能否享受到别的服务,往往取决于护理员是否愿意提供该项服务。给老人洗澡等有身体接触,需要一定的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一些护理员不愿意做。至于颜女士反映的洗澡一次40元、洗头一次15元,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要价。
民政部门:类似情况并非个案
市民政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政府推出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是希望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满足受益老人需求的生活照料服务。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不同区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徐汇、长宁等区在护理服务的提供上就做得比较好。而颜女士母亲遇到的情况,可能并非个案,民政部门也听到了一些类似反映。
他说,总体而言,目前的养老服务补贴更倾向于提供家政服务,与老人身体有接触的护理服务虽在需求评估范围内,但因需专业技能、存一定风险等原因,处在一种有的护理员愿意提供、有的护理员不愿提供的尴尬境地。传统的“六助”服务中,“助浴”落实得相对较差。
其实,洗漱、洗澡、喂食、翻身……这些进入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体系的服务,只是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的基础性照料服务。连这些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老人又怎能奢望精神抚慰等一些更深层次的需求呢?归根结底,还是有关部门手中的这支服务队伍存在问题。由护理员开价、由护理员来选择是否提供相关服务,折射出完善的从业机制的缺失。如何保证让获益老人真正实现“供需对接”?在这一问题上,一个包含进出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竞争机制的专业化从业团队,应当是大力培植的对象。
据了解,民政部门已在考虑“供需对接”的解决方法。比如,推进养老服务项目化实施,即将各种服务细化分类,由老年人自己选择需要的服务及时长,且更注重对服务质量的考察。未来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将更多依靠社会力量,加大专业化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一些民非组织也建议,民政部门可以与他们合作,在家政、护理人员等专业培训上寻求社会资源的帮助。
记者手记
养老服务该对接需求
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是政府对老年人、尤其是经济困难的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托底保障的重要惠民政策,深得民心。逐渐扩大的政策覆盖面、逐步降低的进入门槛、逐渐精细化的补贴梯度,体系不断完善,然而根究到“需求”二字,不难发现,一边是惠民政策的细化,一边是需求对接的脱节。
类似的情况在政府业已推出的多项居家养老服务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家庭病床、送餐等一些服务在推进中,都出现了落实中的新尴尬。架子都搭起来了,但服务人群满意度却不尽如人意。
2014年底,本市上海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越400万,在总户籍人口中占比接近三成。而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的预测,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突破500万。并且,90%的老人是选择了居家养老的形式。由此引发开去,进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将来必定面临着更多老人对养老服务的更高要求。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养老服务的提供上,政府不能局限于对数量的追求,而要更注重对质量的把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养老服务补贴政策真正惠民的第一步,应当是不再任由好的政策意图和基层落实脱钩,不再任由受益老人最低层次的基础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妨将基础打打牢,让好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