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构建"五位一体"养老体系 "一碗汤"的距离可享助老服务
原标题:上海构建“五位一体”养老体系 “一碗汤”的距离可享助老服务
今年1月25日,《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发布。办法规定,本市60周岁及以上的职保退休人员或居保人员,经评估护理需求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可以由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并按规定报销护理费用。这一办法的出台,为上海那些常年护理费用支出较大的老人减轻了负担。长期护理保险先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进行试点,目前已受理了500多位老人的申请,今后将扩大到全市。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35.95万人,占30.2%;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8.0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7.9%。如何应对深度老龄化的挑战,让社区变得更宜居,让400多万老人养老无忧?上海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连续多年将养老床位、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助餐服务点等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而像长期护理保险这样的新政策、新举措也不断推出。
网络配图
“8元午餐”5年没涨
8元钱能够吃到啥?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地段,黄浦区的3000位老人,天天能吃到一份“8元午餐”,有荤有素,有汤和开胃小菜,安全卫生,还是光明村、小绍兴等老字号定制出品。这就是黄浦区的老年助餐服务。黄浦区政府为两家餐饮企业提供场地、设备,两家老字号配餐中心覆盖黄浦区全部10个街道,每天为近3000名老人供餐,5年来没有涨过价。老人想吃“8元午餐”,只需要到所在的居委会“按月订购”。
在老人的各类需求中,助餐一直排在第一。近年来,上海累计设立630多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为7.3万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助餐点的服务不断提升,有的还提供晚餐。杨浦区延吉街道还为少数民族群体设立了清真老年助餐点。
社区是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如今,全市共有224家社区助老服务社、3万余名助老服务员,为30.2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2013年末起,全市还在100个街镇开展了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养老“嵌入”沪上社区
2015年以来,上海社区出现了一种颇为特别的养老机构。说它是养老院吧,不完全是,里面既有“全托”,又有“日托”,甚至来吃顿午饭、理个发、洗个澡都可以。它的位置就在社区里,离居民的家只有“一碗汤的距离”,甚至“嵌入”在居民楼里。这就是深受欢迎的长者照护之家,又称“嵌入式养老院”。
“长者照护之家”满足了老人不同需求,它打通“9073”三个板块,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这一多功能的机构,使老人养老不离家,方便儿女探望,亲情不隔断,也可以让长期照料者喘口气。市政府去年把新增50家“长者照护之家”列为市政府实事。目前全市建成的“长者照护之家”已达73家。到今年底,将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的街镇全覆盖。
在沪郊农村地区,一种互助式养老方兴未艾。一个个睦邻互助点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各个社区肌理,让农村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目前,在浦东、嘉定、奉贤、崇明等郊区农村,睦邻点利用闲置房屋开设,附近的老人们可以聚在这里聊家常、看电视、吃午饭,让冷冷清清的农村找回了欢声笑语。在奉贤区,已建立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108家。农村老人说:“过去的人情味又回来了。”
到2020年,全市计划培育示范睦邻互助点2000个。
老年人获得感提升
医疗需求也是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一。本市于2015年8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今,在全市的养老机构中,设有医疗机构的共189家,其中超过100家纳入医保联网结算。今年,将实现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均设置医疗机构,同时,社区托养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
近年上海还出台了一批重大的养老服务政策。如去年推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针对年满65周岁的本市户籍老年人,通过“上海市敬老卡”,按照年龄段每月分别发放75-600元。自去年4月启动这项工作以来,全市已受理303.4万人,累计发放津贴36.05亿元。老人们的获得感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