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改革潜力 破解改革难题 达成研究共识——第三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在我校召开
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要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第三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的召开,提出了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观点,为自贸区下一步的建设出谋划策。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上海共识的达成,构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智力分享机制,搭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成果的有效汇聚与交流平台,共同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及各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决策咨询研究支持。
2015年4月11日,由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院和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的标志性论坛,主要是定位于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中国经济开放和转型升级的专业性论坛。论坛致力于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发展、加强中国经济开放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双向融合,加快中国经济开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的地位。论坛的目标是成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坛,同时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区研究论坛之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自贸区战略与自贸试验区建设。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院院长肖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国区域总代表潘力、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暨南大学副校长宋献中,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陈雄,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徐小佶,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刘晓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永林,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方华、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以及上海市委办局领导、全国各高校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以及协同单位各部门的领导和嘉宾,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院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上海各个高校的师生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汇聚一堂,共襄盛会。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致辞。她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向出席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指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个重要决策。从上海开始到1+3格局的形式,我们看到的是大家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无限期待。自贸试验区不仅承载着以改革、开放、发展为主题的重要的试验使命,而且承载着大家对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希望。自贸试验区不同于自由贸易区,首先它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在金融市场化方面,在营商环境的法制化、规范化方面,要做出一些示范,一些探索。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新规则也需要在一定区域里面试验、适应。放开眼界,新的适应开放的新规则、新体制究竟怎么形成,也需要试验。改革开放最终的目的是促进转型发展,中国自贸试验区是一个重大的试验,对学界以及学界和政界的结合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回顾一年来各兄弟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她表示,大家积极回应,在学校层面、学院层面成立了研究中心、研究院,并且整合协同,在理论探索、政策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初显成效。樊丽明校长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各方未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在育人方面的一些新点、亮点,通过相互交流能够共同提高。
论坛第一环节,是主旨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少华教授支持。肖林主任、佟家栋校长、朱民副主任和潘力先生分别做了题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的发展思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引力探讨”和“国际自由区现状及自由区组织介绍”的报告。
在谈到自贸试验区国家战略正在进一步深化推进时,肖林主任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其他区域的复制推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挂牌一年多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了改革新高点,达到了国家试验的阶段性目标和试验任务。他表示,自贸区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布点和在上海的不断扩容,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的重大举措,这也对包括上海在内的各个自贸试验区进一步突出先行先试,发挥好试验田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谈到自贸试验区扩围的国家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势时,他表示,这次全国三个自贸区可以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和对比试验,充分检验相关改革开放的复制结果和可行性,对上海自贸试验区进行综合性、总体性的探索。另外三个地方自贸试验区,可以依托地方特色进行自贸区的差异化探索,从而为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探路。四个试验区可以形成合力,对于利率市场化、汇率管制的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的放开等金融领域重大突破性改革,扩容后的自贸试验区将拥有更大空间去承载,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在谈到扩区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思路时,肖林说,上海自贸区扩展有利于在较大空间里测试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试验监管等改革开放的项目,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创新基础好、开放度高的优势。自贸区改革承担着为国家进行压力测试的任务,在更大范围内试验压力测试的结果可能更为准确,风险更为可控。针对上海自贸区扩区,肖林称将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开放的内容更加丰富,扩区后更多是为了功能上的测试,在更广的范围内对不同产业创新进行测试;第二,现有的产业比较单一,扩区后的产业门类较齐全,其他是金融开放有大文章可做;第三,扩区区域全部落实在浦东新区一个行政区域内,有利于在一个完整的行政体系里面更好的进行试验和改革,试验更具完整性。最后,肖林从探索建立与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机制、更高层次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国际化、深化金融创新等四个方面给出了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发展的建议。
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教授以问题为导向,为来宾说明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如何推动改革、如何吸引国内外企业、如何吸引外资,如果走向国际化的。他首先阐述了1+3自贸试验区的面积与功能,提出我们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四个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展开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经济的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佟家栋利用小国模型理论,阐明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目的,指出我们既要努力开放,又要加强管理;既要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又要防止风险,特别是风险也辐射到内地;我们要创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投基金,退出制度和金融市场,甚至是产品的销售市场;我们要展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又要使他们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很难摆开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适合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最后,他提出要更进一步根据我们的不同目标设定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明显的可以区分的内容,否则陷入重复;试验的环境创造要更符合所要试验的内容;倾向于自由贸易的,倾向于带动内地经济的,倾向于典型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明确分工;在理念上,正像不能计划出一个市场经济来一样,我们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上,确实不能赋予政府太多的计划出每一项政策,且恰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内容和正确的程度。在集中精力营造服务系统和法规的基础上,放开可能是最好的角度;或者在时间上,将不同的目标或内容接续展开等建议。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自贸试验区核心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引领国际规则需要,为国家战略转型升级服务。在谈到负面清单时,他指出,评价自贸区负面清单不能以长度作为唯一标准,透明度也是重要依据。2014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由原先的190条缩短至139条,缩减率达到26.8%,但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调整率远大于此。目前,上海自贸区2015年版负面清单正在抓紧制定,将会比之前的版本更短,更透明。他建议理论界深入研究自贸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现有的规则监管转型为原则监管。在谈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时,他表示,这是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转变政府的思维才能转变政府的监管方式。他说,在上海自贸区一年多来的试验中,我们总结出对于监管非常重要的三大要素,即以合格假定为前提,以诚信管理为基础,以风险防范为底线。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事中事后监管上将在五大方面进一步进行系统研究和推进。首先要建立一套保障公平的制度设计,不仅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还要包括不同经营方式、不同经营区域的市场主体,防止出现监管套利和选择性执法的情况。其次,监管要有合理预期,违法导致的后果、判定违法的界限都要清晰明确,同时还要给市场留下合理的空间,让市场主体对风险保持敏感度。第三,上海要建立一个参与型的监管格局,让社会力量真正发挥监管作用,而非花瓶摆设。第四是可持续的监管成本,用好大数据和互联网新工具,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第五,加大信息化投入,完善有效的基础设施,事中事后监管不能坐井观天,需要实现全面监管综合性。
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于2014年5月19日正式运营,总部设在阿联酋的迪拜,是一个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现有155个成员,来自42个国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创建单位之一。它的目的是共享知识、共享网络、共享经验以及传播。它的服务范围是知识传播、互联互通和支持服务。世界自由(贸易)区中国区总代表潘力先生介绍说。自由区的演进是从以物流和港口转运为主的自由港,到以出口加工为主的自由区,直到现在的综合性的自由区,无论是中国做的比较成功的上海,包括广东、福建、天津的一些特殊区域,都属于综合性的自由区。它已经成为各国推进经济增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创新经济模式,直至引领全国经济成长的有效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变革,全球商业模式和贸易形态不断创新,结构深入调整,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比重持续攀升。在中国,所有改革开放的新模式、新理念,都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试,在扩展到四个自贸试验区。因为这个试验田里面有内容,有土壤、肥料、水。为了更好为服务贸易产业发展搭建营商环境,国际自由区已经由海关货物监管区域范畴延伸至在贸易、投资、金融、航运、税收等领域实行特殊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的特定区域。国际自由区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从区域产业发展角度呈现出了多元化与专业化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
论坛第二环节,是院长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院院长肖林主持。来自全国12所高校、政府的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进行了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指出要从如何圆满完成国务院方案所列的任务和如何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两个角度来开展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研究任务。要紧紧把握制度创新这一主线,政府做好监管,企业做好产业发展。最终通过制度创新来引领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接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院院长刘晓红教授从构建多元争议解决机制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发展自贸区。她从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机制的背景、上海自贸区在探索以多元化争议解决纠纷当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自贸区争议纠纷所带来新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对于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布局从1到1+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永林教授认为,竞争性的自由贸易区设定模式有利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四个自贸试验区的定位和职能是要服务于新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谈到上海自贸区,他认为,上海自贸区在一年多的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宝贵的经验和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现在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不仅是一个压力测试的平台,还要服务于上海市四个中心的建设。
谈到四个自贸区的差异化发展、全国各自贸区研究院的差异化研究问题,上海海事大学、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院长黄有方教授从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关注的重点、供应链能力强弱应该是自贸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密切关注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搭建政建与企业间的桥梁、帮助“一带一路”上的供应商、贸易商和货主建立合作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国家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贯穿“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还有探索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模式。面对多元化目标,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提出要在投资体制、贸易便利化、政府管理体制、金融开放以及服务业开放等方面继续深入开放,更好地服务国家大战略。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梁琪教授从金融领域谈了他对自贸区建设和创新的看法。他指出,金融创新最核心的任务是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他强调,自贸区金融改革始终需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倒逼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企业应是金融创新的主体,政府应站在企业立场协调自贸区负面清单,同时改变现有“事前准入机制宽松,事中事后监管严格”的局面,为金融创新开辟更大空间。
四个自贸区方案中均提到首要措施和首要任务是政府职能转变。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教授认为贸易便利化直接的政策调整指向就是政府。政府职能转变除了货物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便利化,还应该包括投融资的便利化。在我国,贸易便利化带有特殊性,他希望,能加强贸易便利化的学术研究,研究多样化的贸易便利化协议对自贸区的挑战及应对举措。
在四地自贸区中,广东自贸区以促进粤港澳经贸加强贸易便利化的学术研究往来为最大特色。对此,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广东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指出,广东自贸区在实现粤港澳经贸联动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与CEPA协定的关系。他表示,CEPA作为双向开放协定,其中一些政策对自贸区单向开放的模式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借鉴哪些政策就需要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共同研究。他认为广东自贸区作为粤港澳深度服务区域,既要完成国家战略目标,同时要对周边经济起到辐射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促开放,通过开放倒逼改革。
对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金岷教授认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紧紧抓住粤港澳的深度融合,努力向国际高标准的贸易规则体系靠拢,努力为珠三角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他认为加强中央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四个自贸区或者说八个自贸区(广东三个片区、福建三个片区)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崔凡教书认为,我国产业升级有三个方向:要素密集度升级、需求结构升级和规模经济升级。而经济转型的根本特点是制度转型、市场化转型,中国的优势是有一个庞大的而且增长非常迅速的国内市场。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应该着眼于我们国家特有的大市场的竞争优势。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教授认为,升级后的中国自贸区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兼顾各方利益,尤其要尊重企业家的市场体验。自贸区能够为企业带来怎样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四地自贸区现阶段急需考虑的问题。他表示,福建自贸区目前急需加强制度创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注重人才培养,集中突破制度壁垒,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服务对台经贸往来。
作为发挥对台前沿平台优势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的福建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教授认为,福建自贸区发展要依托开放、依托“海丝”战略,与国际对标,改善营商环境以适应国际要求;壮大福建整个贸易存量,打造更加开放的经济新体系;深化两岸在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交流和合作;依托东盟的载体,加强与南亚国家深入交流合作。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利平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我们要通过构建智力分享机制,搭建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有效汇聚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各研究院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共同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及各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研究支持,合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论坛第三环节,是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上海共识宣读仪式,由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刘晓红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赵晓雷院长宣读了上海共识。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上海共识联合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五省(市)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及各地院校的相关学院,开展中国自由贸易区协同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智力分享机制,搭建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有效汇聚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各研究院(学院)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共同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及各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研究支持。达成以上共识的研究院(学院)(排名不分先后)有: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自由贸易区供应链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厦门大学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由贸易区综合研究院、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自贸区研究院。
此次论坛获得了30多家媒体的支持,包括电视台、报纸和网络媒体,并做了大量的相关报道。
(供稿:陈仁丽 供图:黄海春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