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PACC共推航天绣片游苍穹

22.12.2016  01:08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后,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内的视频在各大媒体广泛传播,众多观众注意到了悬挂在“太空之家”内壁上的刺绣作品《星云之梦》,在这幅色彩绚丽的刺绣品上,七彩星云组成“60”字样,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60年峥嵘岁月;深邃旋转的星云引向浩瀚太空,寓意着航天探索永无止境。这件刺绣作品正是来自于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这是我国的刺绣作品首次登上太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

       今年年初,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指导与帮助下,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航天报社)联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承办了此次非物质文化刺绣饰物的设计制作工作。半年时间内,承办方围绕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背景,率先提出创意设想。此时恰逢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协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期间。

       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聚上海,学习、探讨织绣技艺。在上海美术学院和PACC的组织下,织绣传承人分为四组,大家齐聚一堂,为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献礼,由金江波、章莉莉、王秦、姚舰、李智伟、朱艺芸、郑珊珊、吴晓青等组成的教师团队不遗余力的精心指导,创作团队将多种绣法与图案设计语言相融合,创作出了《星云之梦》、《追梦神舟》、《九天芳华》、《箭冲云霄》四件刺绣作品。

       这些作品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开启天宫的梦想以刺绣这种传统形式展现于世人眼前,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刺绣作品是一件极有挑战性的任务,前期的设计图案不仅要富有寓意,后期也要经过上万次的穿针引线细心缝制,绣片面积不足35平方厘米,但柳针、盘旋针、掺针等多种非遗刺绣技艺融汇交织,虚实相衬。

       时间短,任务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美术学院与PACC的教师团队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绣片献礼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倾力为刺绣传承人提供创意支持与绣法技艺的指导,创作团队凭借着与中国航天人们同样的一腔热忱,克服各种困难,灵巧的双手夜以继日的在航天专用布上飞针走线,将对于航天事业的期盼与祝福寄托在这绣片之上。

       经上海大学的大力推荐,有关部门经过层层筛选,从四件优秀的绣片中选择了《星云之梦》的初稿方案。上海美术学院与PACC的教师团队在接下来的创意完善过程中对刺绣图案的设计献计献策,创作团队也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对图案修改完善了五六次。最终的设计图案令人眼前一亮。设计的图案左边是一颗带尾巴的红色星云,右边是一颗蓝色星云,七彩星云组成的"60"字样,象征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峥嵘岁月,背景是蓝色星空,整个构图有一种科幻风格并寓意深刻。

       伴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实验站成功对接,《星云之梦》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顺利""上了太空,预示了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将在更广更深的领域相伴而行,上海美术学院和PACC也会继续为中国传统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与中国航天事业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