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共享单车以外 在未来城市里我们还可以共享什么?

11.12.2016  14:35

原标题:除了共享单车以外 在未来城市里我们还可以共享什么?

  原标题: 除了单车以外,在未来城市里我们还可以共享什么?

  未来的上海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流动共享,每个人都可以自下而上地表达需求,每个企业,不管大小,都可以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郑迪指出,街道是承载这些产品最贴近居民的载体。

  摩拜、OFO、优拜、小鸣……随着共享自行车的风潮席卷上海,一种共享经济的理念逐渐来到人们身边。这场骑在单车上的社会实验未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共享的做法除了能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以外,在未来城市规划中还能走多远?

  在昨天(10日)下午举行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ea-Hi论坛上,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郑迪给出了一个答案:在2040年的上海,人们可共享的可能是一个街道,或一个社区。

   共享骑行,城市中还缺什么?

  每天,上海出行者当中,低于3公里的中短途出行占30%,如果这些中短途出行都用单车来解决,10万辆分享单车只能解决其中的1%,这就造成了目前十多个共享自行车品牌在市场上竞争的局面。

  更多共享单车投入市场,带来的是更高要求的服务和硬件设施的需求。针对摩拜单车使用情况的大数据分析表明,人们在上海内城对共享自行车的使用需求巨大,但相应的骑行空间和停车服务却不足。

  “高频的接驳站占上海所有站点的20%,公共交通的接驳、社区中停车站点网络的建设,都需要完善。”郑迪指出,为了配合人们骑行,市中心还需要建设更多慢行步道。他指出,黄浦江沿线的贯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骑行通道,但滨江联系城市腹地的通道也十分必要。

  从一台小小的自行车,延伸到城市规划的调整,用郑迪的话来说:“因为城市街道就是共享产品的路演平台。而这个趋势给我们一个启发:未来的上海,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质。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街道

  在浦东金桥,摩拜单车已遍布城区,但也出现了另一种共享形式——方兴未艾的共享汽车。“从单车到更多设施,共享的需求必然会逐步扩展,甚至主导人们未来日常生活的社区。”对此,郑迪提出了共享街道的理念。

  在一幅“共享街道”的构想图上,公交车站、医疗终端、新能源车,甚至每天照亮人们回家路的路灯,遍布街区的每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是一个可共享的智能终端。

  智能路灯上安装有温度、湿度、PM2.5智能检测仪,帮助人们随时监测环境气候,决定出行方式。路灯上的摄像头能监控周边区域的安全情况,还有电子屏幕可投放视频和广告。

  智慧童趣园区周围安装监控系统,社区的孩子们在该区域玩耍时,家长们可以在周边咖啡厅休息,通过手机观察孩子玩耍的情况,如有成年人进入该区域,系统还会自动发出警报。

  智慧广场舞区可谓是一个有趣实用的设想。广场上有共享点歌机,让居民不用再把录音机从家里扛到广场,而且点歌机还能自动识别人们经常播放的“热歌榜”,为居民播放热们广场舞曲。配合中老年人活动,广场上还安装了压力感应器和医疗终端,老年人可随时从医疗终端上获得医疗咨询和救助服务。

   共享带来城市开发模式的进化

  城市在不断地更新迭代,背后是技术的革新,但最终技术的进步还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的需求。郑迪认为,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给上海城市的最大启发,是一种开发模式的进化。

  未来的上海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流动共享,每个人都可以自下而上地表达需求,每个企业,不管大小,都可以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郑迪指出,街道是承载这些产品最贴近居民的载体。

  “如今,租房市场非常火,我们能够租房,为什么不能把街道租出去呢?”郑迪提出,把街道的产品出租给企业,让他们能够利用街道解决城市当中人的需求,这也是一种供给侧的城市更新。

  “过去城市的开发经历了两种模式,一种是行政主导的增量开发,一种是以资本主导的增量开发。”基于共享理念,郑迪提出了城市开发的第三种模式,即基于信息主导存量的开发。

  “信息会成为开发的主导元素,串联起人们的休闲娱乐、社交参与、便利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而共享的街道,将会在三级开发的模式下出现,也许就是三五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