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健身舱遭质疑:存安全隐患 APP漏洞需完善
原标题:共享健身舱风光难掩“痛点”
共享健身舱内的器械还是较为单一。
共享单车、共享KTV……共享风潮席卷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类打着共享旗号的产品衍生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运动健身领域,共享健身舱这类新兴运动模式开始出现在上海街头,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碎片化的运动需求。但是,作为一项新事物,安全隐患、用户体验不佳等“痛点”也与之伴随。
目的
健身舱为极端天气应运而生
这种健身舱到底是面向谁?“健身的人吗? 不全对,应该说是有经常跑步的人。你去健身房看看,大多数人的健身是使用多种运动器械,单纯来健身房跑步的人比例并不大。我觉得应该是户外的跑步群体,各种夜跑和晨跑的人群! 他们这种有跑步或者说以跑步为主要锻炼方式的人,是有这个需求的。”毕振说道。
不过与以前出现的健身舱,或者宣称社区型健身房甚至24小时开放的项目相比,迷你健身舱的优势在于更方便,小区用户下楼就可以跑步。
作为一个长期夜跑的人,刘太刚每个月都会跑个几十公里,有状态的时候给自己定量,每个月要打卡100公里。在公园、操场、河畔绿道,甚至小区绿化带,都是他的主要跑步场所。然而户外锻炼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下雨下雪起雾、空气污染程度、雾霾、气温暴晒严寒、户外安全等影响,所以有时我们也不得不去健身房跑步,“如果在就近的社区内有可供锻炼的场所,不受坏天气的干扰,可以不限制在清晨和傍晚,随时都可以跑步运动,我觉得这就是共享健身舱的最主要的作用吧。”
这个健身舱的意义,主要是给那些在雾霾天、雨雪环境下仍然想跑步的人提供了一个地方。“创始人毕振说道,”我去年回老家过年时发现,父母每天早晨和晚上,即便在下雪路滑的雾霾天,也要戴着口罩、穿上棉衣棉鞋出门运动。因此我当时意识到,大部分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居民的运动需求。
公园盒子
让年轻人摆脱“心理健身”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谈及在社区和商圈推出“健身盒”的初衷,公园盒子联合创始人兼CEO黄晓蕾分析说,不少白领热衷于健身,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沉迷于心理健身。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譬如大部分健身房设立在距离社区有一定路程的地方,很多白领对于走10至20分钟去健身房有点抵触心理,因此他们考虑将盒子设在社区、青年长租公寓,这样白领不出小区就能健身,帮助克服健身障碍。
黄晓蕾摆出一组数据:美国的健身人群渗透率高达17.7%,而中国目前是0.7%,这并不主要来自于健身欲望和需求的差异,而更多来自于健身认知的相对落后以及行动力的缺失。其实,很多人都有健身的意愿,但缺少行动力,他们被称为“心理健身者”,这样的人群,在中国有2.5亿之众。“我们认为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健身市场,却没有足够有针对性的产品去解决几亿用户的需求,比如极致的便利性、足够低的门槛,以及持续不断的激励和陪伴。我们希望能够解决所有这些‘痛点’。”
“社区是我们最重要的投放场景,我们将会一直围绕社区场景进行布局,并且已从成熟社区,扩展延伸至长租公寓、青年公寓等新型形态社区。”黄晓蕾透露说,在过去两个月内,他们与多家大型物业管理及地产公司签订战略合作,覆盖近两千个社区。
黄晓蕾介绍说,健身单靠一个人自身的坚持很难。不少白领建议,希望平台能提供一些有经验的达人、甚至教练,来辅导自己训练,于是“盒约”应运而生。据其介绍,“盒约”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打通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二是打通用户与资深用户之间的交流,让水平高的用户带动初级用户来提高;三是打通用户与线下场馆之间的互通,通过平台预约专业教练,来到公园盒子实现付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