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六院东院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2009年2月,随着上海市委、市政府“5+3+1”项目工程的正式启动,拥有百年历史的“医疗航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再次起航。9月26日,承载着提升浦东周边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全市公立医院布局使命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以下简称“市六东院”)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滴水湖畔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10月26日医院建成并顺利开业试运行。
秉承百年六院医疗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市六东院,坐落在美丽的南汇新城滴水湖畔,紧邻上海自由贸易区(洋山),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核定床位600张,设42个专业业务科室(其中临床科室33个、医技科室9个),目前开放31个科室,基本涵盖所有三级学科,手术科室10个、非手术科室10个 ,现开放床位300张,14个护理单元,是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5年1-6月医院门急诊总量达188137人次,其中门诊量150029人次,急诊量38108人次;出院患者6278人次。
人才建设是立院之本,市六东院与母体医院在人才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六院临床、医技科主任兼任市六东院临床、医技科主任,全面负责东院科室的建设和发展。医院也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定后备博导、后备硕导、院级优青和院级课题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鼓励进行基础和临床方向的探索性研究,使中青年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申请更高级别人才和科研项目打好基础,目前市六东院医务人员567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8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9名,共招收研究生23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名,其中已毕业研究生24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8人;全院医生共计18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90%。
学科建设是衡量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市六东院将母体医院目前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骨科、内分泌代谢学科、耳鼻咽喉科、医学影像科、急诊医学科)共计5个纳入东院重点学科,设置了5个院级特色学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和1个后备特色学科(妇产科)。分梯度差额拨付学科建设经费,拟经过三年的培养,将这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打造成医、教、研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并能有效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时作为对特色学科建设的补充,遴选了人工关节置换外科、 临床药学、创伤性脑损伤影像学临床输血检验技术 、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创伤急救专业、神经内科等特色专业13个。
2014年以母体医院为依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1人次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1人次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9项、局级及以下课题46项;发表SCI/EI论文85篇,统计源论文143篇,各级各类获奖6项,主治医师以上人均1.73篇。
市六东院作为上海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建院伊始即在医院管理模式、投入补偿机制、医疗服务规范、内部运行机制、评价监管机制、医保支付机制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实施各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按照“强化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总体要求,重点把握“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切实体现医院公益性”的公立医院改革方向,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治理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机制、运行机制、评价和监管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诊疗水平高、费用负担轻、服务质量好、就医流程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今后全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经验。
在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改革方面,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实现形式,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与管理者的责权,探索新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医院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医院运行和财务活动的会计监督工作,实施总会计师委派制。
在投入补偿机制改革方面,切实落实市、区两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方式,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探索医药分开的实现形式;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营造有利于4家医院实现公益性的经济政策环境。按照政策完善投入,实施医药分开,改革“以药养医”机制。
在医保支付机制改革方面,三年过渡期内,医院实行基于实际医保服务量的支持性预算管理办法,注重基础机制引导,强化医保预算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完善补偿机制的同时,坚持公益性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为目标,着力推进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全面实行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科学配置包括医院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在内的管理人员,医院人员编制总人数为1140人,管理人员一直控制在总编制数的5%以下。建立内部绩效考核新机制,2013年8月实施新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与分配体系,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大型医疗设备、大宗物资、信息系统等,由申康中心组织集中采购,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勤服务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管理。
在创新医院内部管理方面,医院研究制定并实施《门诊医生标准化接诊路径》,规范接诊的医疗行为,患者满意度达98.76%。开展老年友好型医院建设,让老年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成立出入院服务中心,为患者出入院提供入院登记、健康宣教、出院结账等一站式服务。开启门诊“零”补液医疗工作,成为全市首家“零”补液医院。优化布局流程,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疑难疾病联合门诊。全面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患者平均住院日进一步缩短,均次费用得到有效合理控制。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每月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质量考核标准》,对全院各病区进行质量督查,2014年平均成绩达93.96分。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医院建立了一套对超量用药、禁忌症、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安全监测系统,对药品使用监控,同时临床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组建急危重心血管病急救绿色通道,为众多危重心血管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急诊科建设抢救时“术前黄金1小时”制度和流程,采取“急诊1号制”,逐步严格首诊负责制和会诊制的细节执行。
在探索建立新型医疗联合体方面,2013年1月,医院与临港及周边地区的3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2014年12月26日,与浙江省嵊泗县人民医院签约,开启了跨省市医疗联合体新模式,医联体内医生培训21批(累计600余人次),社区医生弹性进修16名,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医联体内专家会诊查房制度,开展“东院健康大讲坛”活动,宣教80余次,开展社区义诊52次 ,联合开展慢病筛查,20000人次,该项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广泛的好评,并收到多面感谢锦旗。
六院东院成为四家郊区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后,在建院伊始,就认真对照医改方案,对照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大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和进程,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落实完成各项医改任务,为医院的振兴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和实现医院在医改中所承担的各项职能,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将医院建成改革试点最好、医院日常运行管理最好、区域卫生资源纵向整合最好、与当地各方合作最好、社会各界满意程度最好,是六院东院一直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