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兼程 创业路铸就辉煌
28.10.2016 21:12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翻开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简称“自仪院”)六十华诞纪念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行远自迩,鸿渐之仪”八个字,除了把“自仪”两个字嵌入其中外,这八个字是自仪院人对过往岁月的肯定,以及对今后道路的期许——一步一个脚印,走过60年峥嵘岁月,迈向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在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海自仪院作为国资委旗下的科研板块,坚持以“国企改革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市场竞争与功能服务相结合、改革发展与员工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确立了整体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自主科技创新,具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与验证、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高端专业人才培育的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的“创新中心”,致力于把自仪院建设成为技术领先、品牌知名、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型转制科研院所。
看过往 我国火箭升空助推者
自仪院成立于1956年,发展和繁荣于改革开放时代。自仪院是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源地和标准体系的创立者,承担着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领域发展规划、技术研发、检测标准、情报信息等工作。自仪院原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是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的技术归口研究院所。1999年根据国务院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成为第一批转制科研院所,现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
自仪院是我国第一代工控机和第一代电动、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研制者,为我国“两弹一星”提供关键元器件,曾经参与核潜艇和大飞机配套仪表的研制工作,担当我国卫星火箭发射基地地面控制系统重任,为海底电缆检测仪表和第一个海洋钻探平台检测做出过突出贡献,直接参与和制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广泛开展自动化仪表与系统检验检测服务、行业技术辐射和推广,并不断致力于行业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
自仪院引以为傲的历史贡献是硏制了“运载火箭及人造卫星的星上计算机”,投入“长空号”卫星应用,197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研技术成果奖;1981年“渗碳玻璃低温电阻温度计”通过鉴定,为超导、宇航等提供了有效测量工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成功此类温度计的国家;1983年,完成了我国当时唯一具有自航能力的半潜式钻探平台——“海南2号”平台的仪表大修任务。
自仪院拥有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国家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上海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6个国家省部级研发技术中心,是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的自动化协会、学会和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行业组织的核心成员,建有博士后工作站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出版发行《自动化仪表》国家核心期刊。
近年来,自仪院聚焦“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依托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时代机遇,坚持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线,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立足自主科技创新实现技术突破。自仪院立足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行业标准的创制能力、专业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的转化能力,推进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在智能制造、信息安全、自主可控、高端检测等方面的转型发展,培育可持续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工业自动化技术创新功能平台,建立权威性的自动化仪表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高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优秀供应商、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促转型 四大领域获持续增长
近几年,自仪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在智能制造、高端检验检测、信息安全、航空航天自主可控设备等四大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依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业务提升发展,全院科研和经济实力获得持续增长。
1、智能制造。自仪院以振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契机,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业4.0”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火电和核电控制系统、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和“数字化工厂”等领域创新研究,为工业自动化集成解决方案注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新动力。自仪院目前正在实施国家工信部“清洁高效锅炉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高压开关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特高压变压器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和“商用航空发动机总装智能装备新模式”等智能制造专项,通过与特变电工、华西能源、西电西开、中航商发、上海微电子、东莞瑞必达等大中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创新研究成果产业化进程。2015年自仪院承担了“智能工厂(车间)通用技术标准与试验验证”等3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专项,与其他应用单位合作成功联合申报应用专项3项,策划和组织了“2015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发展与标准化高峰论坛”,参与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的编写工作,成为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领导小组核心成员单位之一和专家组成员单位。
2、高端检验检测。自仪院积极推进国家级高端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并取得成效,紧密围绕工业安全生产主题,致力于信息安全、功能安全、防爆安全、电气安全、电磁兼容和可靠性等安全技术研究,面向电力、石油、化工、船舶、军工等行业提供高端检测检验、试验认证、标准体系第三方服务,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参与国际竞争。在防爆电气安全检测认证处于国际领先,成为我国首次当选国际防爆测试和评审委员会主席单位。近年来,自仪院建立核电站仪控设备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LOCA试验装置、β辐照试验装置和核级软件验证和确认(V&V)技术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满足三代核电核级设备鉴定试验要求,成为首个通过国家能源局和核安全局技术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核电关键仪表和控制系统国产化发展。
3、信息安全。伴随现代工控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漏洞和隐患威胁工控系统的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后果越来越严重。自仪院已建立先进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评体系,为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提供完整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已开展覆盖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研究,包括风险评估、脆弱点分析、安全漏洞检测、供应链管理、攻防演练、工程设计和实践、信息安全测评、项目验收、培训等业务。已为上海高桥石化实施260万柴油加氢装置的信息安全加固示范项目。受上海市经信委委托,承担了2014年上海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多次对行业进行了专题培训。自仪院还牵头组建上海市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服务联盟,聚焦安全技术研究创新,通过攻防演练实验室建立、工程项目应用示范等,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服务平台。
4、航空航天自主可控设备。过去的二十多年间,自仪院的航天地面控制系统团队转战于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从中国西北到海南,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从发射前的各项检测保障工作到发射后的维护保养,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在海南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地面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再做新贡献。几十年间,中国航空航天的地面自动化测控系统的发展历程,从继电器设备,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自动控制系统的转变,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虑要求都更加严格。航空航天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工程,设计与研制国产自主可控的发射场地面控制系统是上海自仪院人的梦想。
自仪院徐洪海院长认为:“下一步如何从自主可控向自主安全可靠方向迈进,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工程,进而成为我国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履行好国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所有自仪院人奋斗的目标。”
求创新 布局智能制造见成效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承担“中国智造”关键共性重大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标准验证体系建设、数字化工厂示范应用的重任。这对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具有重大意义。上海把对接“中国制造2025”作为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战略,将智能制造视为科创中心建设的“脊梁”。正式出台《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为重大工程之一,正式发布《推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上海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本优势,建立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智能制造竞争的战略高地。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支持上海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自仪院把“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紧密融合,发挥工业自动化整体技术优势,提前战略布局和实施,已初见成效。目前,上海自仪院已成为智能制造新技术与装备的攻关者、智能制造标准与验证的制定者、智能制造新模式的示范者、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者和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的筹建者。
为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自仪院组织发起了“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揭牌,构建技术研发、标准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协同创新和机制创新平台;成立了“上海智能制造科技孵化器”;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全日制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中德合作),已获得德国ASIIN认证;筹建了中德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2015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国际高峰论坛”等一系列举措,就是为上海建设“国际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自仪院组建“上海智能制造创业中心”,成为市级科技孵化器,目前创业苗圃已在漕宝路园区落成并正式启动,按照产业布局要求,也已经完成了“松江分院”土地招标购置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两委的领导下,自仪院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筹建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临港为基地,将利用三年时间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智能制造系统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与转化、软硬件快速工程化和产业化服务平台,争取获得上海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资质和品牌,为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建立良好的基础。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28.10.2016 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