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铸造 凸显南京元素
国家公祭鼎
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13岁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阮泽宇参加了昨日的国家公祭仪式。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是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内容。仪式上,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以及13岁的遇难者后代阮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随着幕布降下,一尊三足铜鼎呈现在公众眼前。据设计者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新京报记者张婷
以“楚大鼎”为原型铸造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上刻“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率领的团队参与了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设计。邬烈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国家公祭鼎的放大比例考虑到了纪念仪式现场的环境,还需做到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的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
鼎身纹饰加入多种南京元素
国家公祭鼎的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
“鼎身纹饰不是某一种单一元素构成的,而是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象征和平与重生的橄榄枝,南京的云景图案(云纹),南京古城墙纹等多种元素。”邬烈炎说,南京艺术学院十余名设计学院教师组成了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历时三个多月,才最终确定了鼎身和底座的纹饰。
由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张宏率领的团队也参与了底座的设计,铜质底座上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
国家公祭鼎的制作,由中国金陵古艺术研究所采取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从7月接到铸造任务,到参与设计方案修改,再到最终浇铸成功,前前后后有近半年时间。”所长王丰陵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设计方案定稿后,研究所又用了一周时间来铸造,于11月27日最终完了鼎的浇铸和铸造。
王丰陵还提到一个细节,浇铸进行到尾声时,南京忽然出现了雷雨天气,“雷雨的出现使我们的铸造锦上添花。”王丰陵说,铸造的前期,即制分模、范模的时候,需要连续的干燥晴天,使得分模、范模充分干燥;浇铸时则需要空气湿度增大。这样,在浇铸时通过热交换,工件或器物产生氧化膜,就能使铸造的产品更加完美。
“底座分为两部分,直接与公祭鼎接触的为铜质底座,其下部还有一座1213公斤的石质底座。仪式现场拍摄的公祭鼎图片可能不够清晰,以后公祭鼎会放置于纪念馆广场上,大家可以去观看。”王丰陵说。
160字铭文对仗押韵讲述历史
国家公祭鼎的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据邬烈炎介绍,这一方面是青铜鼎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魏碑简体字较容易辨认。
铭文由古文研究专家撰写,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鼎的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首次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事实。
另据新华社报道,设置国家公祭鼎共有三层含义: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 人物
夏淑琴
“从没像今天这么激动过”
“活了80多岁,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激动过。”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说,“能与总书记一起揭幕公祭鼎,能亲眼看到国家举行公祭仪式,我真的非常激动。”
在77年前的那场惨剧中,夏淑琴失去了7位亲人。1937年12月13日,一队日本兵闯进她家,转瞬之间,九口之家就剩下了8岁的她和4岁的妹妹。
1994年,夏淑琴到日本参加日本民间组织的和平集会,披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1998年,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东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观会成员松村俊夫,分别出版了两本书,将夏淑琴描述为“假证人”。夏淑琴将两位右翼分子告上法庭。
针对夏淑琴在国内的诉讼,东中野修道在东京法院提出了反诉讼,但当夏淑琴站到日本法庭上时,被告突然撤诉,夏淑琴随后提出反诉。经日本三级法院审理,均判东中野修道败诉。
一辈子都很坚强的夏淑琴,在13日的公祭仪式上却有些难抑自己的情绪。她告诉记者:“想到要参加公祭仪式,昨晚我就一直睡不着,真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激动过。”
“国家强大了,百姓再也不遭苦了。”夏淑琴感慨地表示,“国家举行公祭仪式,是对死难亲人、同胞最好的慰藉,希望后辈们都能记住历史,坚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阮泽宇
去年先人名字被刻上“哭墙”
在昨日的公祭仪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以及13岁的阮泽宇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仪式结束后,这位戴着红领巾、虎头虎脑的初中生谈起这段经历,显得很平静。
阮泽宇是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的学生,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第五代孙。他说,年幼时就经常听长辈说起大屠杀的事。与其他小朋友不同,他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是为了参观,更多的是与家人一起祭奠先人。
去年清明节前,阮家田的名字被刻上了纪念馆的“哭墙”。当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阮泽宇便和家中20多名亲人一起来到纪念馆哀悼先人。
阮泽宇说,今天再一次来到纪念馆,看到这些展览,他感到很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