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夜公园"模式 长宁11座公园大绿地每天开放到21点
每天晚饭后,长宁的百姓们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夜公园。今年起,长宁区直管11座公园大绿地全面开放夜公园,延长开放时间至21点。其中凯桥绿地、华山绿地、延虹绿地为24小时开放绿地。
近年来,长宁城区景观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区域绿化覆盖率达31.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9平方米,居市中心城区首位。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对亲近自然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对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做好公共绿化基础工作的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宁将开放夜公园列入今年区政府的实事项目,进一步满足居民健身休闲需要。
然而,开不开夜公园,曾经历了一场博弈——一边是群众亲近自然、健身娱乐的迫切需求,而另一边则意味着政府部门、管理方责任的N次方叠加。
俗话说,“做多错多”。但在矛盾面前,长宁却决定“伸手够一够”,政府多迈出一小步,开启夜公园。事实证明,这一小步的意味深长:群众满意度高了,平均每晚入园游客数万人次;公园管理方怨气少了,得到街道、公安等力量的大力支持,园内治安及秩序反而比原先好了;更重要的是一种默契:公园延长开放时间,大家更珍惜了,自觉游园蔚然成风。
补齐技防设施,打消“不情愿”
对于开放夜公园,“一开始大家并不情愿”,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史永亮毫不隐晦:客观上,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而主观上,大家普遍觉得“何苦自己惹麻烦”。
为了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权衡左右后,在群众需求与政府责任之间,长宁找到了平衡点。并选择了合适路径:提升区属公园大绿地技防设备、安全管理措施,做到成熟一个延长开放一个。为了打消一线公园管理方的顾虑,政府首先“补齐”了各类设施:比如技防所需的探头、监控系统、灯光等等,均由政府财政投资。同时,打开了社会协同之门,邀请街道、公安等职能部门为夜公园管理做支撑。街道派出志愿者,公安增设治安点等等。
对于一线的管理公司来说,最实际的就是绿化养护成本。游人增多,这方面的支出肯定增加,对此,政府也给予了适当补贴。
从理想到现实,刚开放初始,夜公园的管理压力还是超出了大家的预想。
首先是人多。以中山公园为例,目前,平均每晚游客在9000人次左右。
人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安全。
为确保游人的人身安全,公园增设了照明,还在水面都架设了围栏等防护措施。为了严禁黄赌毒潜入公园,公园在增设技防设施的同时,加大了志愿者的巡查,还购置了巡逻车,便于及时发现、制止隐患。每个公园都与固定的警员实现“单线联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警力及时到场。
秩序安全,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比如广场舞噪音、大功率音响等问题。对此,公园一方面增加了安保人员,及时阻止大功率音响设备入园;同时也增加了技防措施,如中山公园园内部分广场区域安装了电子分贝测试屏,并配有人员手持式分贝测试仪对入园音响设备的音量进行约束。经过几个月磨合,目前,公园管理正经历从“管树”到“管人”再回到“管树”的转变,噪声扰民、商贩贩卖小商品、游客破坏园内设施等现象在群防群治下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目前,尚未发生一起较大安全事故。
特色,让游客做主人
开夜公园,不只是唱唱跳跳,长宁夜公园还苦苦寻找着自己的特色。
针对市民的文化需求,夜公园内先后开出了露天电影巡展活动。
还有更多现实需求,夜公园也纷纷补齐全套便民服务设施,即“十三个一”:一只常用药品箱、一把雨伞、一张交通指路图、一辆儿童推车、一辆残疾车、一只失物招领箱、一副急救担架、公园三牌、便民信息告示牌、一只应急针线包、一个饮水站、一周一次绿化咨询、一月一次医疗保健咨询。
同时加强了保洁的频率和力度,贯彻执行公园大绿地“开门清”,公厕在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九个无”:设施完好无损、地面无积水污物、无痰迹烟头、尿池无污垢、墙壁无刻画、坑边无粪便、无臭味、室内无蜘蛛网积灰、粪池无粪便外溢。
公园还注重和游客“对话”:增设完善了意见箱、公开投诉受理电话、加强投诉处理接待和记录、落实园长接待日等方式方法,构建起完整、畅通的窗口投诉处理机制。也欢迎广大市民集思广益,为办好夜公园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