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踩倒的公共安全扶起来 上海春节将继续办好24项活动

22.01.2015  09:29

  

  图片说明: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尤为重要。

  ●今年上海春节、元宵继续办好24项活动,上海的春节还是要安全、祥和

  ●6月底前全面梳理景点、地铁等风险隐患,重要公共场所将适时装显示屏

   把踩倒的公共安全扶起来

  城市的规模越庞大,功能越复杂,它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越多,潜在的危机越大。“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指出,领导工作思想麻痹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隐患,安全责任落实不力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威胁。

  ——消除法律盲点。突发事件应对法已颁布七年之久,而在事件出现时,却出现了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做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失当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组成员、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刘平说,这是一次沉痛的普法教育案例,有关安全的法律规定必须不折不扣“落地”。上海将尽快制订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对公共场所群众自发聚集活动管理,填补无主办单位大型群众活动的管理空白。

  “这种没有组织的群众性活动如何确保安全,我们原来的公共法律法规就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责任条款。”闪淳昌说,这方面的法律有缺失,从上海到国家层面都需要改进完善。

  ——补齐管理短板。调查报告建议,在梳理风险隐患清单的同时,督促相关经营和管理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做到“有组织活动预案,无组织活动也要有预案”。

  有受访专家表示,在不少国家,出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时,预警分级制度作用显著:到达一定级别后,应急指挥官可全权调动非常规资源进行处置,不需要向上汇报。而在我国目前的预警通报系统中,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还不完善,不少危及安全的重要信息难以第一时间有效告知公众。

  调查报告明确,要健全“谁主管、谁监测、谁预警、谁发布”的预警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加快构建上海统一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预警信息的沟通。

  ——安全教育“补课”。有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真正有自救、互救能力的公民比例不足2%,与一些发达国家70%以上的自救知识普及率差距明显。

  上海市反恐研究中心副主任顾定国表示,回顾此前的安全教育,大多是灾难推动型,即某处先发生灾难、造成伤亡后,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缺乏前瞻性,不少公众存在“和平麻痹”状态。一个国家的抗灾能力应由多层次组成,从政府到社会,到社区、家庭乃至个人,所有力量形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

  调查报告指出,加强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常抓不懈,要充分发挥“5·12”防灾减灾日等公共安全宣传活动作用,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安全知识普及。

  “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各种安全责任问题都必须认真查处。”昨日上午,市委书记韩正在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做出四项布置,其中特别强调,要用积极的方法去保障城市安全,在加强安全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上,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节日需求,防止工作简单化,甚至因噎废食。

  与此同时,在昨天中午举行的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新闻发布会上,联合调查组也就特大城市如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问题回答了媒体的提问。

   办活动如何预判安全性?

  新加坡联合早报:事件发生之后,豫园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取消了相关的元宵灯会,今后无论是市政府主办还是民间主办的活动,有没有新的标准,来预判这个活动到底应该办还是不办?

  联合调查组副组长、上海市副市长周波:“12·31”事件发生后,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今年上海春节、元宵节期间主要有29项节庆活动,都从更加安全和缜密的角度,做了重新的安全评估,其中24项活动继续举办。

  正如您刚才所说,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上海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恪尽职守,严格做到调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建议,真正落实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按照“五个切实”和“四个进一步”,制定好工作方案,切实履行安全责任,确保各项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怎样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东方卫视:“12·31”拥挤踩踏事件带给我们诸多思考,请问闪淳昌先生,作为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您认为,这次事件有哪些教训必须吸取?特大型城市中,地铁、商圈、景点等都存在大客流聚集,政府作为城市安全管理者,如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联合调查组专家、原国务院参事、国家应急管理专家闪淳昌:这次的调查报告当中有两句话,我想再读一下:事件调查结果警示我们,领导干部思想麻痹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隐患,安全责任落实不力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威胁。而且调查报告以此提出了五项整改建议。

  在这次的整改建议当中,第一条特别强调了增强红线底线意识,具体来讲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现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加强风险的评估是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前提,上海市政府准备进一步加强对上海市的所有公共安全风险的评估,包括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比如说轨道交通,交通枢纽,危化品的管理。上海是一个靠海的大城市,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台风等,这些风险要进一步做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搞好工作。

  另外,根据中央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5句话,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这次建议当中的后几项建议就是按照中央提的思路,搞好城市的公共安全工作,包括法制怎么样进一步完善,现在国务院有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条例,但是大家注意,这个条例当中都是对有组织的大型活动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而对于没有组织的公共场所的群众性活动,各部门的职责是比较模糊的,这是公共安全工作中的一个盲点,是城市公共安全的薄弱环节,为此建议当中的第二点,特别提出要加快这方面规定的制定,依法保障,促进城市的公共安全。

  在整改建议中,第三点、第四点重点提到了,我们的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联动能力等等,而且特别提到了要切实加强宣传培训,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广泛公众的自救能力,这些都是有效提高城市公共安全能力的措施,以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今后如何亡羊补牢?

  联合调查组成员、市应急办主任熊新光:我觉得此次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也暴露出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盲点。我想需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亡羊补牢。

  一是在制度上,要出台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填补无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管理空白,要做到有组织的活动有预案、群众自发的活动也要有预案;此外,近期正在抓紧组织修订本市应急联动的处置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本市应急联动体制机制和响应程序,提升应急联动处置效能。

  二是在防范上,6月底前完成对全市旅游景点、学校、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安全检查,梳理风险隐患清单,落实整改治理措施,完善应急导向标识。要适时在全市重要公共场所设立显示屏、户外广播等安全提示设施。对符合条件的还要建立基层应急管理单元。

  三是在管理上,要对重点时段的人员密集场所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法定措施,做好监测预警和应急准备,备足安保力量,加强现场疏导。必要时,立即按照预案,采取人流管控措施,严防人流对冲等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市民游客采取合理避险措施。同时,针对这次暴露出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规定,避免信息漏报、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