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公交车嗑瓜子抛窗外被拍下 市文明办:系违法应罚款
近日,继地铁吐痰男子、抢座骂人等事件后,上海公交车上又发生一起不文明事件。有网友爆料,10月21日早晨,一名女士在37路公交车上吃早餐、嗑瓜子,并将包装袋和瓜子壳扔至窗外。而当时公交车途经的是外滩、南京路等上海标志性地段。
对此,上海市文明办方面指出,处罚行车抛物具有法律依据,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车窗抛物属于违法行为,驾驶员将被罚款20元以上、200元以下,乘车人将被罚款100元以下。
视频显示,该女子一边吃着瓜子一边将壳扔出窗外。视频截图
途经上海标志性地段
“根据同事描述,这位女士先是吃早餐,把包装撕开以后直接扔到了窗外,随后她接着吃瓜子,一边吃一边将壳扔出窗外。”视频的发布者说,该公交车路线途经外滩、南京路等标志性地段。
根据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一名50岁左右的女士,坐在公交车靠窗位置嗑瓜子,并随手将吃剩的瓜子壳抛向窗外。
有网友评论道:“其实,不管是前几天发生在地铁上的随地吐痰事件,还是这次的乱扔垃圾的事情,本身事情都不算大,可文明还是要靠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陈宁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极端性不文明行为,可能更多是与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有关,但并不是普遍现象,他建议将公共交通文明纳入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之中。
倡导“无饮食车厢”活动
10月22日,澎湃新闻记者致电巴士公交,该公司呼吁乘客文明乘车,这样乱扔垃圾的行为不仅影响公交车车厢整洁的环境,更影响城市形象。
“其实这样的行为到现在来说已经相对少见了。”一名公交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公交车上已经没有了售票员,文明行为还是要靠乘客自觉遵守。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今年9月,与37路公交车同属上海公交巴士第一公司的20路公交车队,在广大乘客中率先倡导“无饮食车厢”活动,这在上海市公交行业尚属首家。
20路公交车队担负着外滩中山东一路至中山公园的客运任务,客流量大,是南京路上的一条标志性路线。据该车队反映,过去在乘车的早高峰,有些乘客为了抢时间,赶上班,在公交车上食用随身携带的早餐已成为习惯,特别是在拥挤的车厢内,一个急刹车,乘客手中的热豆浆溅了他人一身,而有的乘客吃完韭菜包子,一脸满足地抹抹油腻腻的嘴巴,还打个响亮的饱嗝,满车厢弥漫着异味,令周围乘客感到不舒服。
巴士公交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今后该公司或会向更多的公交线路推行“无饮食车厢”活动,呼吁更多乘客文明乘车。
该女子50岁左右,坐在公交车靠窗位置,随手将吃剩的瓜子壳抛向窗外。视频截图
车窗抛物系违法行为
“车窗抛物”是交通法规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对于此类现象,市文明办相关人士指出,车窗抛物这一不文明行为不仅破坏环境,还影响交通安全,对非机动车道的安全危害很大,非机动车的轮胎较窄,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抛物所影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同时,车窗抛物也会给正在清洁的环卫工人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今年5月底,上海市文明办、市交通委、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联合召开“行车不抛物,文明伴路途”专项行动推进会。此次专项行动共在全市推出109个路口或路段设立监测点,实时监控主要交通路口(路段)“行车抛物”不文明行为,作为公安交警部门“行车抛物”专项整治行动执法线索依据。
上海市文明办方面指出,今年起,上海对此前市民反映强烈的三个问题“高空抛物”“行车抛物”和“宠物扰邻”正进行集中整治行动。其中,“行车抛物”的处罚具有现行法律依据,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车窗抛物属于违法行为,驾驶员将被罚款20元以上、200元以下,乘车人将被罚款100元以下。
目前,已经有松江、闸北等区对此类现象开出过罚单。据公开报道,今年6月5日,上海市松江区交警部门开出全市首张“车窗抛物”罚单,有市民徐小姐用行车记录仪拍下车内驾驶员向外抛饮料瓶的视频,将视频截图保留,并向松江区文明办举报,随后,松江区交警部门对车窗抛物的驾驶员王某开具了《交通违法行为通知书》,依法罚款50元,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对于不文明行为证据,松江区文明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只要被交警部门认定采用,将对有效举报的志愿者进行一次50元的奖励。
而在今年7月8日,闸北交警潘晨在巡逻时,发现一辆金杯面包车的副驾驶位窗口旁飞出来一个包裹着食物的塑料袋,不一会,几张纸巾也飘然而出。他用电台通知前方民警,最终,民警对乘车人向该车外抛撒物品的违法行为开具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罚款50元。
对于近日来被媒体曝光的多起地铁不文明事件,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指出,交通文明已经被列入上海城市文明指数当中,这个文明指数由环境文明、秩序文明和服务文明三个分项测评组成,每年市民寻访团都会对其进行测评,从目前来看,对于交通文明中文明让座这一举动在沪推广已经近十年,测评结果显示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市文明办方面希望通过整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宣传教育和执法管理作用,正面教育引导,同时加大对此类不文明事件的媒体曝光力度,让市民形成文明出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