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遗孀:我回家了
8月13日上午10时30分,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应邀专程从湖北咸宁市通城县赶来上海参加开馆仪式的89岁老人尚凤英,心情格外激动。78年前,她的丈夫胡梦生,就是在这个仓库里,和其他“八百壮士”一起,奋力抵抗侵华日军四天四夜,谱写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壮歌。
丈夫教她一首歌
作为“八百壮士”胡梦生的遗孀,尚凤英前天一下火车,就对前来接待的闸北区工作人员说:“我回家了。”丈夫曾经为保卫上海浴血奋战,尚凤英也把上海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回家了”的老太太,一遍遍仰望四行仓库西墙上的那些炮弹孔和枪眼,想象当年战斗的惨烈场景。打开纪念馆的“历史之门”后,尚凤英更是睁大眼睛,扫视展厅里摆放的所有物品,尤其是“还原”的战场原貌,似乎是要寻找丈夫曾经的身影。
1937年10月31日凌晨,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经过四天四夜的战斗,退入公共租界“孤军营”。半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支部队被日军分散送往南京、安徽,甚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胡梦生到了南京老虎桥监狱,他被要求每隔一段时间从监狱外出到附近的军营,给日军剃头。时间长了,沿途押送的日军士兵懈怠,改换了一只狼狗押送,胡梦生乘机逃离了监狱。经过一番辗转反侧,他和尚凤英结婚生子,回到通城老家。虽然胡梦生平时很少提起以前战斗的经历,却教给妻子一首歌,那就是《歌八百壮士》。“我们的生活虽然历经坎坷,但依然为四行抗战而自豪!我丈夫和其他‘八百壮士’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尚凤英告诉记者。
寻访昔日“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人员在湖北征集相关文物、实物时,咸宁师范专科学校已经退休、年逾八旬的丁一教授听说后,无偿捐赠了他毕生研究湖北籍“八百壮士”的全部相关资料、实物和照片,共计7个档案盒。
1991年7月,丁一带着咸宁师专历史系的青年教师定光平和七八个历史系的学生,来到通城当地走访考察。丁一与当时仍在世的几位“八百壮士”——万连卿、卢鸿信、周福其等人,以及多名“八百壮士”遗属和知情人座谈,同时还收集了一批与“八百壮士”有关的文物资料。随后,丁一还到武汉、上海、南京等地的档案部门翻查史料,进一步考证“八百壮士”的由来、人数及其相关活动。
今天,丁一也被邀请到上海参加开馆仪式,在纪念馆里看到展出的自己的这些捐赠品,丁一教授感慨万千:“我研究湖北籍‘八百壮士’几十年,最打动我的就是英雄们为国奉献、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气概,这种精神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高唱“中国不会亡”
北站街道蒙古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潘亚芬,自小就在四行仓库旁边的弄堂里长大,听大人讲过“八百壮士”的故事,十多年前,还曾去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前身——“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室”参观。
在纪念馆“隔河助战”的展示单元前,潘亚芬驻足凝视。这个单元表现了当时上海市民蜂拥而至苏州河南岸隔河观战、共同助战的情景,此时,潘亚芬和其他参观者的耳边,响起了由著名歌唱家周小燕于1938年首唱的《歌八百壮士》的壮烈歌声:“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潘亚芬对记者说,这次纪念馆采用了不少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表现展览内容,这种表现方式不仅能更真实更生动地“还原”当年的战斗场景,强化参观者的互动体验,还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所喜欢。她感慨说:“让青少年牢记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是抗战纪念馆的宗旨。”
市北高级中学合唱团的54名学生和23位老师,今天一早就赶到四行仓库纪念馆,为开馆仪式献唱《歌八百壮士》,大家怀着对先烈们的无比崇敬之心,声情并茂地歌唱英雄。带队老师齐珊云告诉记者,他们接受任务,排练演唱这首歌曲时,深感荣耀,这首歌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大家都非常投入,今天的演唱效果非常棒,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