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全球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相关视频:DI全球赛带来了什么?
今年的DI(头脑创新思维竞赛)全球赛中国共有19个省市的84支队伍参赛,第三次出征世界的上海代表队以4座奖杯的总成绩,再次领跑全国。两年前,我们曾经报道了上海代表队首次参加DI全球赛就以8座世界奖杯的成绩惊艳世界。然而在耀眼的成绩背后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孩子更多关注于拿奖,而享受比赛本身的乐趣却显得少了许多。从2013年到2015年,孩子们是否有了变化和成长?我们的记者跟随他们进行了一番探访。
在草地上来段集体秀、和其他国家的参赛队组成友好联盟、用一枚徽章的交换创造一次了解别人的机会......走向世界第三年的上海代表队,似乎正在努力适应另外一种融入"世界"的沟通方式。本届DI全球赛中国上海代表队员裴阳表示:“第一次参加DI徽章我一点都不敢换,第二次参加DI,我就发现大家一起换徽章很好玩,而且可以多一次交流的机会,可以多认识一点朋友。”
不过,在带领上海队征程世界三年的老师看来,孩子们的变化并不明显。DI全球赛中国上海代表队总领队、青年报社副社长张丽称:“其实这三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开心,都很热闹,而我们的孩子融入感不强。”
DI全球赛的开幕式,小小的篮球馆其实就像一个世界舞台。当别国的孩子更多享受欢乐的时候、不少中国孩子却还在为第二天的比赛紧张地准备着,其中的代表队员梁子安为了准备排练,已经准备“放弃”睡觉。
赛中:中外心态截然不同
DI比赛,要求每个参赛队在8分钟的限定时间内现场演绎一个原创故事。演出中所有道具不仅要由队员手工制作完成,而且演出道具还必须含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目的就是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然而获奖,似乎仍然是中国孩子征战DI大赛的首要目标。这些走出国门的小选手,大多都是在经历过区县赛、省市赛、全国赛等差不多8个月的层层选拔,最后脱颖而出的, 严酷的竞争,也让他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并期望最终能有所建树。反观外国学生,他们更多是带着享受活动的心态而来,像美国队完全是自由组合、自由报名组成的,很多领队甚至不是学校老师,而是家长志愿者。
正是出于不同的心态和出发点,中国学生更多会选择擅长的学科领域比赛,至于考查艺术想象力的挑战项目, 却鲜有他们身影。对此,上海代表队几名带队老师称,国内的学生更擅长的是在学科学习方面比较强,所以更多选择在这些学科领域的运用上。可能是教育体制各方面的原因,从小到大这样一个文化的熏陶影响吧,在学校里你也会发现,像音乐美术在学科里的重要性比较低,自然导致了中国学生参加艺术表演类的挑战比较少。
而像化妆舞会、即时挑战魔鬼营等这些不计成绩、纯属娱乐的活动,更是难觅中国面孔。只有等到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中国孩子才彻底放松了。在DI大赛的"道具坟场",不少参赛队在结束比赛之后会选择来到这里摧毁比赛道具。令人意外的是,一些选手在告别这些陪伴他们比赛旅程的伙伴时,他们的感受更多的不是不舍,而是发泄:“踩坏(道具)的时候非常开心,感觉如释重负,比赛结束了,就可以玩了。”
其实不仅是学生,带队老师的内心也矛盾交织:一味为了成绩,孩子就无法享受比赛的乐趣;但拿不到好成绩,又难以给学校一个交待。全社会虽然都在说关心未成年人,但同时认同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平台好像做得还不够。
既然是一项比赛,追求成绩本没有错,但是与比赛的结果相比,参与的过程恐怕更重要。怎样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在比赛中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远要比拿几座奖杯来得有意义的多。DI大赛就好比一颗种子,它能给中国孩子、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或许还需要更多的三年来检验。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