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下一站
25.09.2014 13:51
本文来源: News.Online.Sh.Cn
8月以来,上海多部门围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密集召开各种会议。
8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了有关市委创新驱动学习会。8月13日、14日,韩正先后前往长宁区和青浦进行新技术、新企业等调研。8月15日,上海科委发布《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专题研究项目指南》。9月2日,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三十一次主席会议,听取市政协参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市重点工作的方案汇报。澎湃新闻了解到,目前市委咨询部门、科委已经向社会发布多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课题。一位科委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科创中心,可能成为明年上海市政府的‘一号文件’。”
在近期的讨论中,相关部门、学界、企业界的共识是,上海要建设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三个重要问题必须有清晰的思路:第一,明确上海创新中心的内涵和目标。第二,本世纪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和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三,上海的优势。
“习氏”科技思想
今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汽车集团技术中心考察时,询问了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排量、价格,并且亲自体验。来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考察时,习近平对工作人员说,力争早日让我们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而在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考察时,习近平强调,“要加快现代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步伐”。
习近平在考察企业、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自主创新”。之所以重视“自主创新”,是因为创新不足。
今年6月,习近平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在讲话中,习近平提到,“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13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说,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左右,属于发明专利的数量很少,只占世界的不到3%,甚至远低于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一些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还依赖进口。
据统计,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指数排名(2008年-2013年)中, 2008年第29位、2009年第37位、2010年第43位,2011年第29位、2012年第34位、2013年第35位。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提出第一个参加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讨论。在会上,他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在考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说,“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2013年国庆前夕,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走出中南海,来到北京的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五个要求,第二点即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2014年1月4日,习近平在会见嫦娥三号工作人员代表时说,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向前追溯,“自主创新”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
十八大报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分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注重协同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就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习氏”科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传承与开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在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0世纪90年代,中央传承此前的科技思想,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继续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浪潮更加凶猛,面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进步,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体系,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
邓小平科技思想体系框架还包括:提出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强调发展国民教育,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倡导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而科技体制改革,是“习氏”科技思想的另一个关键词。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到,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事实上,早在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
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包括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简称科改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担任。科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用一段阐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总结起来,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创新,包括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调查制度、创新报告制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在此前的一项“世界经济趋势与格局”课题中阐述了未来10-20年,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到2030年,生物技术对化工和其他工业产品领域的贡献将占到35%,对药品和诊断产品领域的贡献达到80%,对农业领域的贡献达到50%。2010—2020年,全球节能产业投资将达2万亿美元。未来10—15年全球纳米相关产品市场将超过1.3万亿美元。”课题组认为,“中国技术创新面临三重任务,在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所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立足“优”
一位长期跟踪上海科技创新的学者告诉澎湃新闻,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强调了两个“自”:自贸区建设和自主创新,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罕见地考察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上海汽车集团技术中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截至2013年,上海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达到36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上海吸引了全国外资机构总数的1/4和世界500强所设研发机构的1/3。大型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中心已达到70多家。
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在全国具有不可比拟的外企优势能够为上海的创新能力提升集聚更多的溢出效应,比如凝聚人才,外企职员离职创业。而从更高层次而言,上海更应该利用外资企业的优势,培养本土企业“走出去”,让上海成为本土公司“走向世界”的大码头。
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上海的城市创新研究。2011年,杜德斌承接了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城市发展中科技创新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研究》。
课题报告提到,“科技创新城市是指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以科技创新为主,科技创新功能已成为城市功能的核心部分,同时科技创新功能受到城市其他功能的支持和服务,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部分,即科业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广泛服务于城市以外的地区,同时科技产业已成为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动力。”
目前,上海已建成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生物样本库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013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37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32件,在沪两院院士达165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达498人。
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已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一位。
“上海研发资源强,营商环境规范,而且国际化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李万认为这些都是上海明显的优势。
杜德斌表示,从本质上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要素的聚集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型节点。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应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抓住全球创新资源系统性东移的历史趋势,顺势而为。
今年3月,杜德斌向科委提交了一份上海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课题报告。在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考察后,杜德斌给韩正书记写信,向其表达了自己关于上海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想法,并递交了前期研究成果。不久,韩正书记作出批示。
7月31日,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俞北华和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来到杜德斌所在中心座谈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问题。9月上旬,杜德斌受邀到闵行区政府做了关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讲。“现在,上海各个部门、从上到下都在谈科创中心建设,这是最大的事情了。”杜德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在给高层的建议书中,杜德斌认为,“在中国(上海)为世界”的反向创新模式已成为在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发展的重要趋势。
正视“忧”
李万在交谈中多次强调上海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立足于上海的优势,当然也要直面上海的问题,也就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
8月26日,市委书记韩正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调研时强调,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需要若干支主力军,国有企业是一支重要力量,上海的国有企业有这份责任,也应该由这份担当。
今年3月,媒体报道称上海国资委印发了名为《关于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于利润和单列政策的操作指引(试行)》。在这个方案中提到了“三个视同于”政策,对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费用、境外投资项目费用,均视同于利润。
李万说,国企科研部门创新能力和积极性的提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如果体制问题不能有根本改变,机制和运营模式可以发生变化。
李万举例说,现在国有资产购买溢价有上下限规定,并且购买技术是以成本法计算,而不是以收益法计算,这不利于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另外,李万认为,目前不少企业的基础研究跟风,为满足国外市场,做的是进口替代,但上海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做到自主需求创新。
李万在“自主创新”中加入了“需求”二字,他认为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市场要发挥最大的作用。
风险投资基金纪源资本合伙人符绩勋,曾在新加坡科技局工作五年,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政府能少做的绝对不多做,让政策有利于创新,如果现行政策妨碍了创新能力,而放开政策不会扰乱社会秩序,还能提高社会效率,那政府应该调整政策。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提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创新活力,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
杜德斌和他的团队在2011年的一项课题中提出,上海的科技创新存在一些问题,如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创断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科技与教育投入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
因此,杜德斌建议,应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步伐,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着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顺应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探索降低永久居留权门槛、放宽签证期限、个人所得税减免等人才政策试点,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球顶级人才。
李万同样也认为人才是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他告诉澎湃新闻,现在很多优秀的科研人才都困在体制内,比如一些想自己创业的高校教授,从学校出来后如果创业失败就不能再重返校园,身份自由转换困难。
另外,杜德斌从顶层设计上建议上海可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科技发展领导小组,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统筹科技发展。科技领导小组的主要功能一是为全市科技发展制定政策,以促进科技蓬勃和健康发展,二是制定科技应用政策,使科技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
本文来源: News.Online.Sh.Cn
25.09.2014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