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生香 薪火相传 我校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

06.03.2015  15:50

新闻中心讯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评选结果,复旦大学申报的“校园雅韵-高校京剧艺术教育”项目入选此次评选活动的示范项目。

2014年,教育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1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50项。

京昆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青年一代中加强国粹艺术的传承,是当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使命。复旦大学近年来在践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推动普通高校京剧艺术教育并以京剧这一“国粹”作为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综合性大学,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复旦大学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本科教学中去,精心设计课程安排。从1997年开始,复旦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尝试引入京昆艺术教育课程,即以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样式的代表。2005年复旦大学进行大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改革,自2007年起,“京剧表演艺术”作为核心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模块,以鼓励学生深度感受和体验国粹艺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社科部教师章伟国对于京剧艺术颇有兴趣并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于是担任了这门课的主讲教师。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京剧表演艺术”作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的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每学年选课人数有近300人。按照复旦大学每年招收的本科生数量,选修“京剧表演艺术”这门课的学生数占了大约一成的比例。“总体来说,学生评价还是不错的,通过修这门课,学生对京剧艺术相对来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同时,通过学生社团这个渠道还培养了一批京剧热爱者,现在有些人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章伟国说。

高校京昆艺术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与高等教育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相契合。复旦大学从学生、教师、各级领导三个层面展开工作,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制、社团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创新,强调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在正确理解和尊重当代文化艺术多元性的基础上,从不同文化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研究、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打造学生艺术创作体验和实践的平台

京剧是一个传统的艺术样式,具有教化、育人、对外交流等多种功能。“京剧其实综合展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元素。”章伟国说,“比如忠孝礼义、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等等,经过新的诠释,可以借古喻今,弘扬正能量,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此外,章伟国认为,从形式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和西方有很大区别,中国人比较强调含蓄、中庸、写意,这种方式在京剧表演中都很鲜明地表现出来,把时空观、具象和抽象都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来呈现。在他看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

在开设京剧课程的同时,复旦大学积极培育大学生社团,组织专业老师辅导,学生参与体验京剧表演,丰富和加强校园文化生活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优异的成绩。复旦中文系研究生张静编剧原创的小剧场昆剧《伤逝》曾荣获多项全国性大奖;京剧社团余音社多次荣获校、市级“精品社团”称号。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复旦大学还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和“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的品牌演出活动,让京昆走进校园,使更多的大学生们走近京昆、热爱京昆。2012年7月,复旦大学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选拔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京剧表演艺术”的选课学生和学生社团“余音社”的学生,组成4场折子戏节目,参加由中国戏曲表演协会高校京剧委员会主办,在兰州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全国大学生京剧比赛。在此次比赛中,复旦大学获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组织奖的好成绩,其中一等奖为得分第1名。复旦大学已经连续六年在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大学生比赛中获奖;并在2013年央视全国大学生京剧戏迷秀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作为海外留学生最多的综合大学,复旦已经成为以京昆艺术为精粹和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与辐射的重要窗口,在外国留学生群体中开展京昆艺术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由复旦大学波兰、新加坡、尼日利亚和巴西学生组成的“沙家浜”京剧表演团队在2011年上海市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开幕式上代表全市大学生精彩献演,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和弘扬。

修复优秀传统文化环境

高校京剧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演员或者票友,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唱几段。京剧缺少的依然是观众、是欣赏群体,甚至是研究队伍。“在京剧艺术这一块,国家还是很重视的,在人力物力上都有很大的投入,各地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剧目和表演人才。”章伟国说,在国家层面能做很多事情,但是从培养观众这个角度却力不能及,因为这不仅仅是投入和重视的问题,这是教育需要做的长期工作。“从客观上来讲,我们为重新修复文化生态环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思考的观众。”

自2007年至今,复旦先后组织学生到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剧院、天蟾逸夫舞台等观摩京昆剧目演出80余场,超过1万人次;邀请市文广局、上海京剧院、上海京昆中心以及外省市专业院团的领导、专家、艺术家来学校和学生进行交流、座谈、演讲。并先后邀请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昆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与大学生就京昆艺术的发展进行讨论座谈。这项工作已成为改善京剧艺术生态环境,培养新生代观众、振兴京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1月30日, 复旦大学组织召开全国高校京昆艺术教育论坛,全国20多所高校有关教师参加。在当天论坛上,著名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传人代表李蔷华与优秀青年京剧、昆剧演员史依弘、谷好好、金喜全等正式受聘为“复旦大学京昆教育艺术指导”。今后,他们将经常被邀请到复旦校园,开展京昆艺术类相关课程,并为校园京昆艺术社团、师生中的票友以及京昆爱好者授课、传功、开展艺术指导工作。此外,复旦大学通过积极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复旦大学在普通高校京剧艺术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影响和带动上海市其他高校乃至中学的京剧艺术活动。培养更多的新生代京剧观众,使之成为京剧舞台演出的主要观众群。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先进文化的精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其中,京昆艺术又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是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高校京昆艺术教育需要与京昆专业院团、学院的工作相结合。京昆专业院团、学院和普通高校需要在高校京昆艺术教育师资培训、高校京昆欣赏课程建设、大学京昆社团建设、大学生爱好者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各级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继续关心、关注、扶持高等院校京昆艺术教育,使京昆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为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