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上海滩│逸园,文化广场的前世
▲ 视频来源:《上海故事·文化广场的前世今生》
说起逸园,年轻人一定觉得陌生,其实它就是大多数上海人熟悉的上海经典地标——文化广场的前身。逸园旧址位于上海市中心,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在这片看似静谧的地块上,却承载着上海滩八十多载的历史风云。
曾经的上海滩跑狗场
1928年,一个名叫邵禄的法国商人,在法租界的这个地块上开办了逸园跑狗场,场内能容纳两万多人,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逸园跑狗场使用的是格力犬,头小,体形如豹,奔跑起来速度非常快,主要是从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进口而来。每当开赌,狗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 逸园跑狗场
▲ 逸园跑狗场看台
▲ 比赛用犬
每场赌赛都有八条狗参加,跑狗开始时,先是有一只电子兔绕场一周作为诱饵,接着放闸开门,八条狗全部冲出去追赶电子兔,哪条狗跑在最前面,买了这条狗的奖票的人就赢了。
▲ 赛犬场景
“逸园”的英文名字叫“Canidrome”,当年上海老百姓取其谐音,将它读作“看你穷”。的确,当时因跑狗赌博而输得倾家荡产的大有人在。但对跑狗场的老板,那就是“看他富”了,仅在1938年,这个跑狗场的账面利润就达到了360万银圆。
▲ 逸园跑狗场宣传广告
▲ 逸园跑狗场下注中心
▲ 逸园跑狗场兑奖处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逸园叫成跑狗场,以致后来很多人都以为逸园只是跑狗,其实里面还设有旅馆、餐饮、舞厅、球场、露天电影院等,是当时上海滩上很有人气的休闲娱乐场所。
抗战胜利后的娱乐盛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租界收回,赌狗业也被禁了,但逸园并没有因此萧条和破落,还是歌舞升平。
1946年,上海人民迎来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新年。在各种庆祝活动中,最轰动上海滩的数黄包车皇后大赛了。比赛的起点设在外滩海关大楼,终点就在逸园。比赛当天人山人海,逸园看台上更是坐满了看热闹的中外观众。第一个跑到逸园的黄包车夫被戴上了冠军花环,而金光闪闪的奖杯则给了车上的小姐。
▲ 参赛佳丽
▲ 率先到达逸园的车夫姜二毛和黄包车皇后琼尼茄
逸园还有一个标准化的足球场,中外球队常常在这里比赛。1946年,上海华联队和香港星东队在逸园举行的一场比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球迷。为了能看到精彩的比赛,许多年轻人冒险翻墙入内。当时留下的照片,成了上海最早记录足球比赛的珍贵史料。
▲ 上海和香港两支著名球队在逸园比赛
脱胎换骨的“文化广场”1949年5月,上海解放,逸园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逸园场地大,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因此新生的人民政府把很多群众性的政治集会放在了逸园召开。新生的人民政权就是通过多集会,开大会,把人头聚拢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发动和引领上海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952年4月,经陈毅市长的批准,将原来露天的逸园跑狗场改造成能遮风挡雨的大型室内会场,当时取名为“人民文化广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文化广场”。竣工后的文化广场能容纳1.5万人,新建1000多平方米的全上海最大的舞台,其显著特征一是大,二是简朴,三是多功能。
▲ 五十年代改建中的文化广场舞台
▲ 曾经名为“人民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是1952年开始造的,到1954年整个完工。因为受到当时施工条件的限制,会场内的柱子会影响某些座位上的视线,但是那个场面和气势,已经是上海最伟大的一个场所了。当时的位子非常简单,就是长板凳,位子和位子间也没有分割,所以每排位子上都能坐很多人。会场里有电风扇,但考虑到天热要通风,所以场馆的两边是漏空的,到了天冷的时候,就用芦席棚搭起来遮挡寒风。
改建后的文化广场还开辟了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展览馆,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等。
尽管在文化广场的正式名称中,原有的“人民”两字被省略了,但是它的群众属性却是明明白白的,当时上海的人口总数600多万,而文化广场每次开会或演出,全上海差不多每400人中就会有一人来到文化广场,这里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会场,也是上海最大的舞台。
—本周故事讲完了 下期再会—
分享: 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可将本文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即可订阅。
历史文章: 关注账号以后,选择“历史文章”即可查阅历史记录。
点击“ 阅读全文 ”,观看更多往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