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精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具有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广度、历史现实结合的深度。讲话站高望远,用意深邃,内容博大,思想深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光辉文献,是加深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研究和社会传播认识的理论指南,是推进破解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现实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构建完善内外上下传播新格局的思想武器,是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政府定国安邦、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基础上,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到那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实现了!“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借用“小康”这一概念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的。中共十二大以后的历次中共代表大会都做了专门阐述。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七大又对这一目标的发展实现提出更高要求。从“建设”到“建成”,中共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更明确,就是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所以,实现中国梦,是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奋斗目标,是新一届党中央对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任何困难不能阻挡、任何艰难无可动摇的国家意志和人民选择!
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从战略布局上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就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这”基础上,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就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更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既要有鼓舞人心的方向,更要有人民群众的主动积极参与。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目标既定,蓝图绘就,如何进一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如何不断地集中全党智慧、全民共识、全社会力量,保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向着这一目标迈进,是思想理论战线和新闻舆论工作极为重要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原则、方针、方向、功能、内涵、地位、作用等方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精确凝练。
舆论能够引领社会发展,传播可以影响社会认识,观念也会改变行为习惯。身处互联网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以思想共识凝聚行动力量,用正确舆论引领前进方向,自觉地把新闻舆论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全局,立足长远为“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和“小康社会”的建成实现,提供健康向上、凝聚共识、统一步调的思想舆论支持,这是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是多样化、分众化、差异化环境中人民大众对新闻舆论做好正确有效引领的新期待,是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中社会对主流舆论营造良好氛围作用的新希望。事实上,我们的新闻舆论媒体也只有在不断符合新要求、满足新期待、提供新希望中,才能获得推进媒体自身建设、发展和融合,实现传播重构和价值体现,不断扩大影响力、增强引导力、保持感染力、丰富表现力的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高度全局、职责使命、党性原则、导向定位、基本方针、创新实效、核心优势等方面,对新时期做好新闻舆论的社会引领提出了新要求,为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闻舆论工作者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就是要认清自己是什么,做什么,为谁做,如何做?始终如一地与党心连心,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呼吸,与党所指引的社会发展目标同轨前行,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保持一致,勇于和善于担当胜任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个字的职责和使命,并且指出,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其中,习近平特别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求我们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2.19”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职责、使命、党性原则等议题,在经典作家一百多年来许多论述中已有提及和论证。习近平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结合当今世界政治和传媒多元格局以及中国新闻舆论新环境对这些理论遗产作了当代的诠释和发挥,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的议题和新的论证。
比如关于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提出48个字方针。其实,这48个字每8个字表达的是一个方针,48个字总共提出6个方针。它们是:
第一个方针是举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第二个方针是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第三个方针是鼓劲: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第四个方针是聚力: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第五个方针是持正: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第六个方针是沟通: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溯源究根,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这六个方针的孕育和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分看重舆论,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因此,影响舆论的工作具有革命的意义。他们强调,必须懂得,“争夺对德国舆论的统治地位即争夺对德国本身的统治地位”。习近平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充分体现了他和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视,对正确引领舆论方向的重视,对旗帜和道路的重视。
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也是总结多年来国内外新闻舆论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
这次“2.19”习近平走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他总结近年来的经验教训后强调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的这些讲话,总结了近年来新闻舆论工作的经验教训,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野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这样,在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础上起步、深化、发展、创新。它总结、吸收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甚至个别社会主义国家亡党亡国的现实教训。所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指导和把握今天中国新的传播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实现党和人民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嘱托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媒体对政策主张,也就是习近平提出的要有“看齐意识”,新闻舆论所传播的政策主张必须同中央的口径完全一致,宣传的内容应当不折不扣地体现中央方针政策的精神。二是新闻舆论工作要明确和摆正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总主张同具体路线具体政策具体主张的关系。三是要善于运用说理、写实、抒情、鼓劲、纠错等手法,把党的政策主张变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四是要正确全面和辩证地传播党的政策主张,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和绝对化。五是提倡媒体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应该强调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能够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是爱党、护党、为党的表现;新闻舆论工作能够敏锐地发现党的某些政策主张的不足,能够深入人民群众反映他们的疾苦、愿望,能够发现党群关系中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和弊端,同样是爱党、护党、为党的表现。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做忠实的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对社会生活要有总体认识。二是对新闻舆论所传播的正反两方面事实的反映要实事求是。全面认识社会生活,为的是准确把握表扬性即正面报道和批评性即负面报道的适当比例。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因为唯有这样,才符合社会生活的真实,新闻舆论才能做到总体真实。同时,又必须不动摇地开展舆论监督。三是对新闻舆论的信息流量要有科学调控。新闻舆论应以相应的量与质的报道,亦即通过新闻舆论的信息流量的把握,反映与维持这种平衡。这样才能有效地反映和指导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避免相关信息过量或信息饥渴。四是对新闻舆论传播的事实要进行必要的道德考量。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舆论导向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和价值导向三个方面。政治导向就是新闻舆论媒体根据党和政府的总任务和总目标,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大量的事实报道和舆情传达,引导人们认识、理解和接受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加以贯彻。经济导向就是通过新闻及舆论的传播,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引导到党和政府提出的经济目标和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去,调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价值导向就是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新闻舆论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典型报道、热点事件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来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为此,要针对互联网普及条件下呈现的社会舆论多层次和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加强互联网新闻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成网上的正面舆论强势。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监督环境、监督政府,最重要的是守望公平正义。马克思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新闻舆论媒体每天通过大量的关于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行为和个人品质的公开报道,对政府和工作人员的缺点错误的揭露批评,刊载公民关于政府工作的建议意见,实施监督政府和监督环境的功能。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府和工作人员一边,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守望人做到公平正义的重点。重视媒体的“耳目”作用,即倾听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而不仅仅是替政府说话即实施“喉舌”功能,是守望人做到公平正义的另一重点。为人民建言提供同政府一样的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守望人做到公平正义的又一重点。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原则
孟子有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之“大”,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涵若干个基本方针、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逐一进行了概括和强调,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循,身体力行。
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失真失实不是新闻,弄虚作假更不是新闻。早在一百年前,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新闻记者同志会上即指出,新闻是时新的社会状况的“写真”;1943年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新闻媒体愈来愈成为公众认知世界、监测环境的重要工具。如果新闻报道失实甚至造假,公众据此做出的认知、判断、行为就会出错,后患无穷。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核心要素。职业新闻人和媒体组织是受公众委托在进行专门的新闻采访报道工作,其新闻采访报道权来自公众的让渡。权利让渡在两者之间便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公众期待并要求新闻媒体发布的消息真实正确,立场客观公正;新闻媒体必须对公众忠诚,获得公众的信赖。这种契约关系其实就是“媒体公信力”问题。所谓媒体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公众对媒体的社会期待与媒体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新闻报道失实、虚假,等于愚弄、欺骗了公众。公众一旦发现被媒体所愚弄和欺骗,在心理的联想机制下,则会对不良媒体乃至整个新闻业进行“经济惩罚”和“信任惩罚”双重惩罚:在行为层面不接触媒体,在心理层面不信任媒体。消耗公信力、失去公众信任的媒体无异于慢性自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背后的道理即在于此。
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是充当“社会雷达”、向公众传播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因此,遵循真实性原则当然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体现。同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1954年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一条开宗明义:“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新闻记者首要责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也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新闻报道失实虚假,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失去公信力,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都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来说,遵循真实性原则尤为重要。
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组织、纪律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贡献。列宁所说的党性原则,即每个党员、党组织都要自觉遵守党的纲领决议、方针政策,不能有“小组习气”和派别性。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又把党性原则贯穿于党的新闻出版工作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及其理论建设。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
首次明确地把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概括为党报的四大品质。党报的这四大品质,党性处于统领地位,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由党性而生发,统一于党性原则之下。党报的党性原则主要有两重含义:其一,党报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党要倾力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务必使党报编辑部与党的领导机关的政治生活联成一气;其二,党报宣传必须服从党的政策,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政策、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号召的尖兵和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报学说,自此形成一套成熟的新闻理论体系,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所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因此,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不管传播形态、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增强看齐意识,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三、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方针
所谓舆论,是指民众基于固有的信念与价值观,对特定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所形成的“共识性意见”。舆论的形成需要特殊的时空即“舆论场”,新闻媒体作为民众意见表达、交汇、整合的载体与平台,是形成社会舆论的最有力工具。实践证明,新闻宣传不仅可以形成舆论、强化舆论,而且能够引领舆论的走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基于这一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新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工作基本方针。当今中国正在进行快速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对于社会变革的目标、步骤、举措,与社会变革伴生的矛盾化解,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但是,当下中国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境外舆论场并存的多元化舆论表达格局,当党政媒体引导公众舆论、形成社会共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求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全面营造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新闻报道的主题、基调、色彩,影响国民精神风貌,感染公众情绪心理。新闻媒体大力宣扬良善,倡导美好,公众自然会昂扬奋发,从善如流;如果大量集中暴露社会丑恶和阴暗面,公众则会悲观失望,自私自利。所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团结稳定鼓劲,做好正面宣传,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以正面宣传为主并非不能做“负面报道”。新闻媒体揭露社会丑恶和阴暗面,是在行使正常的舆论监督之责,如果把握好时度,一样会产生正面影响和积极效果,新闻媒体关于“呼格吉勒图案”的报道,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典型例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也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五、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我们党致胜的法宝之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就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充分实现。
真实性、党性、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人民为中心,这几个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灵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只有坚持、遵循这些基本的方针原则,才能承担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的职责和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
构建新闻舆论引导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从党管媒体、融合创新、放眼全球三个层面对建构新闻舆论引导新格局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党媒姓党、全媒跟党
习近平同志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论述,解决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管理新闻舆论工作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传媒的全面领导,这也是面对西方世界意识形态之战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体制改革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体现出中国模式的特色。从经济上看,摸索社会主义传媒市场道路,探索混合经济原则,除了党报系统,让大部分传媒走向市场,并以特殊管理股应对股份制改革中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从社会控制上看,坚持舆论引导原则,新闻无禁区,报道有纪律,媒体承担社会责任、高度自律。从政治上看,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党管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新闻宣传不能变。但是曾有一度,党报党刊及政府主办的媒体,与其他媒体被有意无意地区别对待,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讲政治”方面也存在不同。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而且,不仅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这就意味着,不仅党媒姓党,所有媒体都要自觉主动跟随党。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进入深水期,中国步入高风险社会;而经济要发展,社会要稳定,中国要一心一意实现“中国梦”,必须打通两个舆论场。因此一切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功能的传播平台,不仅要依法管理,也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特别是互联网上舆论斗争尖锐,根据其它国家的历史教训,应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这是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大问题,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
二、各向一面、融合创新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从高速印刷机到国际无线广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领导人皆重视对新的媒介技术的运用。同时对于整体的媒介生态,提倡各向一面、有合理的必要的分工,通过有机运动实现自己的使命和功能。在目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作为重中之重的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是新闻舆论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包括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当代新闻传播呈现社交化、多向化、海量化和碎片化趋势,一定要推陈出新,当前的舆论宣传工作不同于我党执政前三十年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的理念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大张旗鼓与春风化雨必须并行,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并不矛盾,内容建设与技术支撑相得益彰。为了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应突出媒体特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在具体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也要牢牢抓住“时、度、效”,把握节奏、掌握策略。
融合发展是指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强化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走向“互联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当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和手机用户数量均占世界第一,是真正的新媒体大国。当融合发展时,一定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融合中,大浪淘沙,希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确保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繁荣发展。
三、融通中外、放眼全球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时代里,已经提出了“世界交往”的理念。在他们的理念中,“交往”是一个相当宏观的概念,既指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交往,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和精神交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而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同步化。但是,目前世界尚处在“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资本主义与全球化互为因果,商品充斥,拜物教盛行,交往的异化现象亦不可避免。从世纪之交开始,通讯科技、金融资本和国家干预对于全球传播媒体进行了重新形塑,传播在空间和物理层面上日益是“平”的,但是在权力层面上却更加“不平”。纵观今日的世界传播格局,依然是美国一国独大、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富于影响力、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一些不发达国家难以发声的基本样貌。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出于发展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需要,也要加入到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当中。在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实力的崛起,势必对国际权力结构、利益结构、文化结构发生重要影响,而国际舆论对于一个崛起大国的恐惧、怀疑与抵触在所难免。从国家的角度看,跨越国界的传播归根结蒂是一种政治宣传,西方国家各种有组织的传播活动甚至常常是阴谋性的和技巧性的,这些传播活动的实施完全与国家的战略利益、舆论影响结合在一起。随着中国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牵涉到欧美国家利益,势必会引发不同评价,因此,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不降反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中国进一步实现中国梦,与中国有利害关系的一些国家联手遏制中国的态势还将进一步加强。
毋庸讳言,在“大外宣”的思路下,近年来我国媒体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国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在绝对规模和传播技术水平方面,已经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全球范围内主导性新闻信息和新闻传媒传播观念的源头和流向、采集和制作的新闻信息和传播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所占的比重、采集和制作的新闻信息和传播的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所达到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说“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虽有边缘松动、没有根本性改变。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面貌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习近平同志的新闻舆论思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为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首先,紧跟时代、放眼全球,我国媒体在世界传媒秩序中必须负起责任,发挥主动性,发挥新兴媒体作用,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并最终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其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优化战略布局,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注重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也意味着中央级外宣媒体将进一步壮大和活跃,同时,对实际“影响力”的要求,将逐渐压倒对于“体量”的追求。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
勇立时代潮头,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为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当下全面开放条件下的新闻舆论环境,信息的交流、互动比此前任何时候都频繁,思想观念的碰撞、博弈比任何时候都激烈,舆论议题的竞争、意识形态争锋比任何时候都复杂,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容易被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观念和价值观搞的昏头转向,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不知道什么是真的。表面上看,拜新媒体之赐,人人都可以成为真相、真理的见证者、记录者和表达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成为“准记者”或自媒体人,此前被职业媒体垄断的机会、权利、能力,如今被无处不在的新媒体大面积稀释,新闻媒体专业门槛大大降低,似乎什么人都可以进入新闻舆论的门墙,专业媒体素养和能力似乎不再成为阻隔非专业群体的壁垒了,人人皆可以在无处不在的舆论和媒介现场发言了。但是,在媒介触手可及且深度卷入我们生活的媒介化社会里,对新闻传播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要求反而应当更高,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更高了。新闻传播教育如何贯彻习近平座谈会讲话要求,为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培养出更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经得起时代大风大浪考验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如何培养能胜任全面开放条件下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造就出在政治、作风上让党和人民放心,在业务上能打硬仗经得起风浪的新闻舆论人才?这是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界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第一,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筑牢价值观基座,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定盘星”。高校作为知识和价值的集散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定型、建模极为必要,但难度很大。在完全开放的传播语境中,大面积的知识流动以及密集的价值负载,使得高校存在意识形态流动性过剩及价值超载现象突出等情况。而且,大学生正处在知识吸纳和价值成长的“易感”期,他们一方面会在敏感的好奇心驱动之下,容易被形形色色的知识和多元的价值观点所吸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截断众流的定力和判断力,他们也易被悦目或动听的价值理念、观点分散注意力,致使坚守主流价值观基本盘的难度相对较大。在互联网这所开放的大学里,大学生面临的知识和价值选择更多,诱惑更大,容易被网络上“看上去很美”的风景抢走注意力。如果他们在大学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和价值不够稳固、结实,就易于与网上超载的流动性知识、价值发生“对冲”,稀释大学教育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下从事新闻传播教育,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作价值观定型和建模,将他们的价值观导入预期的价值观基模内,进而校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定盘星”,其难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为此,仅靠宣教式的灌输肯定没什么效果。在新闻传播教育中播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种子,一是依靠理论和思想本身的力量和魅力,以道理说服人;二是需要掌握宣传规律和宣传的艺术。在今天的传受关系中,受众不是一群“消极的受众”,而是“积极的受众”。面对积极的受众,若采取单一渠道和形式的灌输,其效果不难预想。这就要求宣传者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控制型宣传理念,转而以受众为本,以受众为中心,尊重受众们的接受期待和主体感受。用理论的逻辑、价值的魅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由著名学者童兵领衔,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积淀,已成功地探索出一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
第二,构筑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重构专业知识和话语体系,用新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回应新传播革命的挑战。由新媒体技术引爆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新传播革命,深刻改写了中国新闻传播生态,深度改变了新闻舆论的生产和传播逻辑,这场革命倒逼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对当下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以教育变革来应对新传播革命。面对形势的倒逼,此前沿袭多年的粗放式新闻传播教育,早已不适应新型新闻传播业态的要求,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当前,很多新闻传播院校和教育机构,各显神通,多方位寻求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路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围绕2+2专业改革和媒体融合课程改革,在加固专业河床的同时,筑牢专业防波提,基础能力建设和专项能力建设并重。我们的2+2课程体系改革,意在延展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能力口径,变单一知识结构为复合知识结构,强化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厚度,缩小与实践前沿的知识沟,提升新闻传播教育对外部性变化的敏锐性。比如,我们围绕媒体融合这一业态趋势,在全面掌握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变革走势、精准把握好新闻传播实践前沿行情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教育专业课程菜单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建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话语体系。
第三,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建立“旋转门”机制,为新闻传播教育输血、补钙,强化实践育人理念,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培养更多的全媒型、专家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有利于促进政界、学界、业界的三边深度互动,有利于突破新闻传播教育“内河循环”的路径依赖,有利于培养整合多方资源培养造就“大传播”新闻传播人才,有利于锻炼新闻传播人才深水作业能力。另外,通过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创新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模式,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培养更多的全媒型、专家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执笔人:尹明华、童兵、陈建云、马凌、张涛甫)